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有哪些门道?
董事会的权责清单运行得好不好,要不要动态优化,需要从规范性和有效性维度着手,依托多项指标,对其定期进行“体检”,并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一旦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则必须及时做出调整,以达到权责平衡、灵活务实、精准管用之效
要想充分发挥国企董事会权责清单的价值,除了提高董事会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的科学性,防止“依葫芦画瓢”简单照抄照搬、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职权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张皮”的倾向;除了增强董事会权责清单制度实施的协同性,推动党组织前置研究的民主集中制、董事会议事的票决制和经理的首长负责制三者协同发力;除了加强董事会权责清单履职能力的匹配性,避免“高位低能”、对董事会职权不够尊重等情况外,有效实现董事会权责清单动态优化的调适性十分关键。
权责清单要想落地见效,必须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即定期对权责清单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检测清单制度的可行性、权责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
评估方法,通常采用标准化工具(如问卷、统计模型)进行系统的信息收集,并对制度改革的预期进行验证。
评估标准基于规范性和有效性维度,覆盖多项指标。其中,规范性指标一般包括董事会权责与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改革文件有关规定的符合程度,主要是董事会战略发展决策权、重大投资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重大财务事项决定权等职权的落实情况。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