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建载体、民企搞研发”,国有资本从“主导者”转向“赋能者”,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持续培育新兴产业,最终让荒地变为科创“高地”,BioBAY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文/刘慕昭
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从无到有”,崛起成为全国性的生物医药高地,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排名显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合作的单项竞争力均位列全国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超过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不仅如此,从数据来看,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相关企业超2000家,截至2024年年底产业产值达1655亿元;从产品来看,2024年单品种累计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磅创新药达10款……一座以制造业为发展基底的“工业”园区,到底怎么用不到20年的时间,从零开始转型发展出成功的新兴产业?战略定力、营商环境、产业政策固然重要,紧贴企业发展需求持续开放创新,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才是其成功的内核。
荒地变“高地”
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来都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合作项目而受到关注,“工业”二字,让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尤其是江苏省外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偏重制造业的产业园区。但事实上,早在20年前,这座园区就开始探索转型,从纳米新材料,再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不仅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第四位,而且逐步构建起“2+4+1”特色产业体系(“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4”,即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1”,即现代服务业),成功从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转型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可以说,其培育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路径,是以“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内核的“园区经验”在新发展阶段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实践。
时光回到2006年,苏州市东侧的独墅湖名不见经传,周围都是荒无人烟的沼泽地,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无人关注下于此处破土动工。而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物公司”)作为载体的运营方,早在2005年10月正式成立,开启了“国资建载体、民企搞研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用市场化方式开展运营、招商和服务,与政府的有形之手错位互补、打出漂亮的组合拳。
经过近20年高质量发展,这里已经是成熟的新城区,挂着BioBAY标志的小楼林立,住宅、酒店、医院、商业设施等一应俱全,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穿梭其间,多数都是高学历科研人才。目前,BioBAY已建成载体350万平方米,聚集超过650家创新药企(上市企业24家)、3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走出了信达生物、贝康医疗、亚盛医药等一批明星企业;首创药品和医疗器械层出不穷,譬如全球首款通用型iPSC衍生亚型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XS-228注射液)、国内首个进入医保的PD-1、国内首款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在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持续输出中国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