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守信成市场“通行证”

李波是一位返乡创业人员,在她的创业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便是融资贷款。
“贷款太难了。”李波感慨道,小微企业因为体量小,长期在高负债中运营。由于企业信用体系还未健全,很多金融机构对其征信报告不完全信任,对高负债的小微企业都是“秒拒”。
这就是现如今不少小微企业在融资贷款时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近日,《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处境或将逐步得到改善。在社会信用体系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意见》提出将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企业融资增信制度,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
“过去贷款像走迷宫,现在信用就是导航仪。”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健全的信用体系下,信用正在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通行证”。
“信用代证” 省下20多万份证明
《意见》一开始就提到,要构建覆盖各类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不过,在《意见》发布之前,各地方和部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应用探索。
浙江省推进“信用+公共服务”,在政务审批中为信用良好的主体提供“容缺办理”服务;在“信用+就医”场景中,推行就诊结束后一次性付费,目前累计金额已达24亿元。
江苏91万投标企业通过信用承诺替代保证金,释放了1687亿元现金流,相当于腾出了30个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资金。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