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如何变身“好房子”

“改造后面积大了,屋里敞亮,我们期待着早搬回来。”家住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1号楼的孙其秀阿姨告诉记者。百子湾1号楼项目现在正在改造,预计今年上半年能达到交付居民的条件。
根据普查数据,我国现有建成超过50年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建筑约71.5万栋,不仅仅是房屋“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尤其危旧楼更新尤为迫切,这不仅关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住房发展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版《住宅项目规范》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要求住宅项目建设应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并应遵循“经济合理、安全耐久,以人为本、健康舒适,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智慧便利”的原则。
拆危建新,如何满足现代住房新需求?危房改造,如何治标又治本?《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实地探访了北京几处正在改建和已经建成的老房焕新改造项目。
“老破小” 成片 “原拆原建”
“A组团正在进行土方开挖、护坡和降水施工,预计到年底,主体结构就能出地面。那时,楼体可见的‘长高’会更明显。”北京城建兴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峰表示。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中关村东区改造项目先行启动的A组团改造工作于2024年12月开工,由上述公司负责施工,与以往仅仅改造一栋楼不同,这是北京市首例片区化的央产小区原拆原建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范围从“一栋楼”扩大到了“一片楼”。
中关村东区始建于70年前,这里伴随中国科学院诞生,曾经集中居住了60余位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其中包括数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经过70年时光,这片区域出现基础设施老化、房屋安全隐患多、社区配套不足等问题。过去的20余年间,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曾以一级开发、棚户区改造等模式尝试启动该区域的更新改造,但均因种种原因陷入停滞。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