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救不了“美国制造”的十大“理由”
作者 周瑞峰
发表于 2025年4月

莫尔森·哈特是美国消费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一位资深玩具制造商。他从业已有15个年头,曾在中国工厂工作,合作范围覆盖中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他实地考察过众多工厂,从中国等多个国家采购过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商品。

近日,他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以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美国政府实施进口关税政策的初衷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是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文章本刊记者做了摘译。莫尔森·哈特列举了10条“硬核”论据指出,所谓的“关税能救‘美国制造’”,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一  关税再高也没用

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征税。以iPhone为例,假设每部制造成本为100美元,美国政府加征54%的关税后,苹果需支付154美元。按照企业采购价翻倍批发、批发价翻倍零售的定价策略,最终的销售价格,将从加税前的400美元,飙升至加税后的616美元。

即使征收高额关税,制造业也难以回流美国。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远超被加征关税后154美元,并且美国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只要中国制造仍具有成本优势,苹果等企业就会继续选择海外代工。美国想实现所谓的全部“美国制造”,不过是脱离现实的幻想。

 二  美国部分工业供应链薄弱

供应链是企业获取生产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例如制造家具需要木材、钉子、胶水。尽管美国的消费级供应链(如家得宝、亚马逊)能轻松满足个人组装需求,但工业级供应链完全不同——它需要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原材料供应。

对iPhone而言,所有组件工厂都在亚洲。美国已经没有相关工厂,需从亚洲采购组件。即便加征54%关税后,在中国组装仍比在美国制造便宜。

莫尔森说,供应链本质并不复杂,如果无法以合理价格和时效获取所需组件,无论关税多高都只能进口。

 三  有些部件美国想造也造不出来

苹果公司知道如何制造iPhone,但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制造其中的每个组件。比如,手机屏的玻璃,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制造难度极高。此外,知道如何制造,和物美价廉地制造出来,中间尚有很长的距离。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