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浩:具身智能,AI融入物理世界的“下一步”

从早期只能进行简单计算的程序,到如今能够与人类流畅对话、战胜顶级棋手的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震撼着世界。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向物理世界的进一步延伸,正逐步展现变革性潜力,成为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兼博导刘云浩在其新书《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并深入剖析具身智能的内涵、前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超级场景。
近日,围绕具身智能相关话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刘云浩教授,请他深入剖析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具身智能的关键意义,以及将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的安全?
刘云浩:人工智能概念正式定义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根据MIT教授Alex Pentland发表于美国CACM杂志的《Perceptual Intelligence》(感知智能),学术界通常把人工智能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智能,即机器像人一样计算和处理海量数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AI在算力和存储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第二个阶段是感知智能,先是机器通过模仿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知能力理解物理世界,进一步可能会超越人类的感知维度,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这个阶段。尚未到来的第三个阶段是认知智能,学术界正在进行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智能的路径探索。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心很正常。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无论是电力、火车、核能,还是今天的AI——都伴随着争议、担心乃至恐慌。例如1960年生产自动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担忧,《科学》(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道“机器可能脱离人类的控制,威胁人类生存”。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