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最怕”这种豆
春分到了,迎来了春意盎然的好天气,但南方很多地区却已到了“回南天”的阶段,人也变得乏力困倦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多半是“湿气重”导致的。在湿气重的时节,如果会用健脾祛湿的药材对身体进行调理,便可以很有效地预防湿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红豆、赤小豆,别吃错
赤小豆又叫“红小豆”,有的地方还喊它“红豆”,那么,赤小豆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豆”吗?
赤小豆和红豆这两种豆子除了外形相似,还都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它们的食疗功效也接近,都有祛湿的效果,因此经常被人们混用。
事实上,自古以来便在中医典籍中备受推崇的红豆,与赤小豆并非一回事。《本草纲目》有言:“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红豆,在《本草拾遗》中被称为“赤豆”,有“消肿下气,压热毒”之效。两者虽同为红色豆类,形态差异微小,功效却大相径庭。
要论帮助人体祛湿、利水肿、解毒排脓等药用功效,赤小豆远胜于红豆。古代医家在许多疾病的用药中也更偏爱赤小豆,《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色淡者,并不治病。”说的便是赤小豆与红豆的药效有别。
那么应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红豆和赤小豆同属于豇豆属,其植株都开黄色的花朵,结出的豆子从外形、口味上也都比较相似,不过想要区分倒也容易,只需稍加观察,记住二者特征即可。一方面,赤小豆身形瘦长,而红豆颗粒更圆,个头也稍大于赤小豆;另外,相对来说赤小豆比红豆更加难煮,如果不提前浸泡,常常会久煮不烂,而红豆煮久了之后口感会变得黏稠,所以更常被人们用来做粥,或制成豆沙馅儿。
一朝成名帝王家
历史上,赤小豆曾一度被用于咒术避邪,由此可见人们对其治疗功效的认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