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改革顶层设计出炉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年12月30日印发《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养老服务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系统性、总体性部署,这是对加强养老服务作出的系统性制度设计,也是紧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窗口期,推动解决“老有所养”重大民生问题的基础制度安排。
《意见》部署了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工作。
《意见》还对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做出了专门部署。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表示,发展农村养老,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将积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协调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契合乡土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
医保钱包开通地区再扩容
在各级医保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下,截至2025年2月4日,已有河北、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7个统筹区开通医保钱包,其中河北、河南、安徽、西藏、四川、湖北6个省级医保部门在全省(自治区)域范围内全面开通医保钱包。国家医保部门将全力推动其他地区开通,持续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并于近期上线医保钱包使用地变更等功能。
国家行动应对老年期痴呆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25年1月3日,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计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痴呆防控科学知识基本普及,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全面开展,老年期痴呆风险人群得到早期干预,规范化诊疗机制更加完善,照护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具体而言,到2030年,公众对老年期痴呆防控知识知晓率、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人群认知功能初筛率、认知功能初筛阳性人群干预指导率不低于80%;疑似认知障碍人群就诊率不低于50%。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1500万老年痴呆患者中,1000万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年龄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在60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每增长5岁,患病率就会增加1倍。“四早”是防治的关键,即应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合肥推出“养老外卖”新服务
通过手机一键下单,便可像点外卖一样选择养老服务。合肥市庐阳区的九康园智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可向周边半径五公里内的老人提供专业照护、生活服务、智能守护和长者商城等“养老外卖”服务。老人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App下单,选择所需的上门服务。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群众福祉。日前,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中,围绕社区养老服务提出,聚焦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统筹现有资源支持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畅通区域内养老服务供需渠道,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消费圈。
新冠病毒可能形成季节性流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近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呈现“此消彼长”的交替流行模式。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建议相关部门加速研发流感-新冠联合疫苗。
专家团队采集了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北京部分医院及周边社区的流感样症状病例样本,开展27种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当时的呼吸道病原体呈现4轮流行,依次是肺炎支原体、甲流、乙流以及新冠病毒。同时,当甲流或乙流处于高活跃期时,新冠病毒传播会受到抑制,反之亦然。这表明新冠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形成季节性流行模式。研究还发现,30至40岁人群面临新冠、流感双重感染的风险较其他年龄段高出2.31倍;青少年和老年人更易受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侵袭;28.6%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多重耐药。
每周当一小时志愿者抗衰老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英国科学家发现,每周1小时志愿活动可抗衰老。研究结果表明,每年志愿服务时间达到49小时以上(大约每周1小时),与生理年龄增长较慢有关,DNA甲基化测量结果(估算生理年龄的重要指标)也明显改善。特别是在退休人群中,适当的志愿服务与衰老减速显著相关。
生理年龄,医学上称为“表观遗传年龄”,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衰老程度。表观遗传年龄比实际年龄大,说明衰老加速,健康状况差。研究人员指出,志愿活动延缓衰老的关键原因,涉及身体、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志愿活动可能需要步行等运动,能促进身体锻炼;亲社会的活动也需要人际沟通,可增加社交机会;志愿活动还能增强目标感,提升心理健康。
35岁后长太胖,易患乳腺癌
为了解体重变化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韩国研究人员对73192名年龄在40~69岁的韩国女性进行了长期的前瞻性随访,并在其中发现了790例新发乳腺癌病例。对比结果显示,与体重稳定的女性相比,35岁后体重增加超过10公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41%。
进一步分析发现,绝经前女性的体重增加会带来更大风险。35岁后体重增加5~9.9公斤,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89%;体重增加10公斤或以上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2.23 倍。体重增量与患癌风险呈剂量反应效应。假设体重呈线性增长,35岁后每年体重增加大于0.75公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35%。该结果提醒,35岁以后是女性进行体重管理以预防乳腺癌的潜在窗口期。
喝酸奶改善妇科炎症
细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该病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害菌种过度增长有关,以乳酸杆菌为主的益生菌饮料(如酸奶)有助改善细菌性阴道炎症状。
共有50名20~40岁的意大利女性被纳入研究,其中,13人为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炎患者,37人为健康对照组。在为期7个月的试验期间,所有参试女性每天2次服用益生菌胶囊。每粒胶囊含有八种活的冻干细菌,共计1.12×1011个。口服益生菌2个月后,患者组女性的阴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明显降低,表明其阴道微生物环境显著改善。尤其是一些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关的细菌属(如巨球型菌属)明显减少。此外,大肠杆菌的相对丰度也显著降低,这是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健康对照组中,口服益生菌没有对阴道微生物环境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阴道菌群对女性生殖器官生态系统有保护作用,主要因为乳酸杆菌占主导地位,而口服益生菌可使阴道乳酸杆菌增加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