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冠心病,千万别“踩雷”
作者 王强
发表于 2025年4月

尽管很多人对冠心病并不陌生,但他们对该病的具体科学知识了解较少。这导致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不仅可能错过最佳诊疗时机,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请注意下面这些常见的错误观念,避免“雷区”。

误区1:冠心病就是心绞痛、心肌梗死

在日常交流和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冠心病”和“心绞痛”“心梗”这3个术语被混用,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说法。实际上,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只是在症状、预后方面有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冠心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划分为无症状型冠心病(又称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5种类型,其中心绞痛型发生率最高,猝死型以及心肌梗死型症状最为严重。

心绞痛患者没有出现心肌坏死,但有心肌缺血症状,如胸部压痛感、闷胀,可能会放射到肩背部,一般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即可缓解。出现这些症状的病理基础一般是冠状动脉狭窄,但没有完全阻塞。心肌梗死是由于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管腔闭塞,心肌因缺氧而发生坏死。这种情况下,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根本无法缓解,如果不及时送医或呼叫“120”救治,很有可能造成死亡等风险。

误区2: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冠心病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冠心病主要影响老年人,但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压力的增大、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高脂高盐的饮食习惯,使得这种心血管疾病逐渐向年轻人群蔓延。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患者罹患冠心病的情况已不罕见,这标志着冠心病正成为威胁年轻一代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了解冠心病的潜在危害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误区3:忽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冠心病在发病初期往往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如疲劳感、胸闷、胸痛以及心悸等。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人们经历这些症状时,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暂时的身体不适或过度劳累所致,并选择在家休息以缓解。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