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聊啥App就推荐啥,手机在偷听吗?
发表于 2025年4月

刚和同事聊到新出的包包,购物App立马精准推送;朋友聚餐才提到出行计划,手机瞬间被旅游攻略、机票信息“攻占”……这类现象对于智能手机用户来说并不陌生。

2025年上海两会,市政协常委游闽键提交的《关于加强App偷听、窥探用户隐私治理的建议》,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手机App‘偷听’”的治理问题。

手机App真的能“监听”我们吗?

正规App一般不会录音偷听

“正是因为安装了很多应用App,让智能手机存在偷听我们日常对话的可能。”绿盟数据安全咨询专家曾令平说,合法合规的App获取语音权限是为了正常使用,并不会偷听我们。但一些恶意App可就不一样了,它们会偷偷开启麦克风权限,在后台悄悄“监听”我们的一举一动。

此外,黑客也可能瞅准手机系统漏洞,远程植入窃听程序,收集我们的语音信息。手机一旦被偷听,手机耗能会异常增加,可能会出现掉电过快、发热发烫、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也遭遇过所谓手机App“偷听”。他说,有一天他运动结束后膝盖疼,跟家里人聊天谈了膝盖问题,一会儿打开某短视频App时,弹出一位主播医生说膝盖疼该怎么办。

何延哲仔细分析了这个短视频App,看到这位医生是科普主播,并没有打广告,这不排除碰巧刷到的可能,或者此前因为查看运动类视频,被推荐算法认为可能会关注运动损伤防护。他认为,手机偷偷录音虽说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奇高、效率低下,还得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并不划算。

智能语音行业某头部公司的语音转文本服务,市场售价10元/万秒,成本价2元/万秒。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算了一笔账:日活一亿的App日偷听用户1小时,一年下来成本高达263亿元,商业上根本行不通。

随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全性的不断迭代,App通过麦克风偷听用户超过1分钟,都会被操作系统切断,根本无法维持长期偷听状态。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