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首次成功应用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距离1953年美国率先应用于临床仅仅相隔5年。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西医总体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体外循环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项功绩离不开一个人。
他,被誉为“医学界的钱学森”,是当时留美的五十名优秀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是我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第一人;他,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的名字,叫苏鸿熙。
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2013年7月1日,北京西四环,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多功能大厅内,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被缓缓地推了进来,他满头白发,身体略显不便,脸上却多了一丝难以掩藏的激动,十几年前的那场脑淤血,让他不得不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能举起右手,拳头甚至都不能完全合拢。但我想,宣誓时,这只手一定坚定而有力,一如67年前,从刘伯承元帅手中接过党徽的那一刻……
喜悦、忐忑、意外、感激……1949年8月的一天,苏鸿熙的心情像是多变的天气,阴晴不定。南京刚解放,军管会能同意他们去美国学习吗?他不知道,更不敢想,见到刘伯承市长之后,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答案。
“到外国学习技术,这有什么关系呢?全国解放,我们要建设,需要大批人才,有机会可以去,但要早去早回。”刘伯承欣然答应了这位年轻人的请求,并将这枚沉甸甸的党徽放在他手中,也放进了他心里,而这一放,就是一辈子。
“学成归来酬故土”,这是苏鸿熙踏上赴美留学之路时写下的诗句。七年间,他从最初的外科麻醉医师成长为一名颇有声望的心脏外科医生,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年薪高达6000美元,两个州相继送来移民申请表,签上名字,他就可以成为美国公民了。连美国移民局的官员都找他谈话:“你是在美国的五十名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之一,我们不希望你回国。”
可埋藏在他心底的一个秘密,守了七年,如今,越来越迫切,他和自己说:“该走了。”此时,他的美国妻子苏锦已经怀孕,两台自费购买的心肺机又被列为禁运品,连他自己,也早已被联邦调查局盯上,联邦调查局威胁他:“心肺机,你一个部件都别想带走,否则,依法扣留你。”
酬故土的第一步,苏鸿熙迈得竟是如此艰难曲折。
他让妻子苏锦以旅游的名义先期前往加拿大,取道伦敦,心肺机则由货运公司送上船,接收人是已经抵达伦敦的苏锦;送走了妻子,次日,苏鸿熙在晨雾中登上了一艘开往英国的客船……辗转六个国家,耗时五十二天,行程十万里,他终于在1957年2月23日,回到了祖国。
这段路,说短不短,因为山遥水远,路途艰险。
这段路,说长也不长,与他一生只为追寻一个信仰相比,又稍显短暂。
这个信仰,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种了五十七年,因为海外关系、身体患病……他总是怕这颗种子不够茁壮,就一直默默浇灌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