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对琼瑶来说,从小便不陌生。
4岁那年,日军在湖南乡间扫荡,杀害读书人。祖父、父母以教书为生,一家六口不得已躲进深山的泉水干涸处,露天席地而坐,每天等长工送来白饭充饥。
第三天等到夜幕低垂,长工还没来。随着一排枪声,琼瑶透过松树间的缝隙看到,一个流着血跛脚飞奔的农人倒在她面前。
6岁那年,她随家人逃难,装在箩筐里的两个弟弟和全部家财行囊随挑夫不知所终。苦寻无果后,父母欲带着她跳河轻生。
父亲将母亲的头按进水里,走进河流深处的琼瑶,忍不住大哭,惊醒了水中的母亲,才将一家人拉回人间。
她在战火的催促下,在逃难、赶路中,度过了人生的前10年。一家人从成都辗转广西、贵州、重庆、上海,又返回湖南,最终经由广东迁往台湾。
她赤着伤痕累累的双脚,随父母走在湘桂铁路上,趴在火车的车顶;在盘山公路的转弯处,她被汽车甩飞出去;一家人卖过糍粑、红薯,挑过担子,捡过废柴。
那时,能在祖父家的后院捡松果,听母亲吟念《唐诗三百首》哄她入梦,对她来说,便是幸福的生活。琼瑶在《唐诗三百首》里做梦,在宋词里想故事。入学接受教育的第一年,琼瑶9岁,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登在《大公报》的儿童版。她成为家里唯一有“收入”的孩子。
可琼瑶是家里最自卑的孩子,漫长的成长期里,她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五官中,勉强只有嘴巴合格。”尤其11岁随父母定居台湾后,琼瑶的自卑感随着生活的安稳而逐渐放大。
琼瑶的父亲陈致平成为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母亲长于北京的书香教育世家,而琼瑶的成绩一塌糊涂。有一次,拿到得分20分的数学试卷后,琼瑶在家门口看到倚在玄关痛哭的妹妹和低声安慰她的父母。要强的妹妹,因为一份得分98分的试卷而哭泣。半夜,母亲看到20分的试卷,问她:“为什么你一点儿也不像你妹妹?”
积压多年的自卑感,随着高考落榜彻底击垮了琼瑶。她服下大量药片。
2
琼瑶再睁开眼时,母亲发现了她的初恋,一个比她大25岁、结过婚、妻子早亡的老师。母亲以“引诱未成年少女”的罪名,状告到教育局,老师被学校解聘。而她在家人的照看下,只能在新一轮的复读中等待成年。
第二年,琼瑶高考依旧落榜。这时,26岁的庆筠出现了。他是琼瑶父亲的学生,和琼瑶越走越近。两个人相识7个月便决定结婚。母亲不解,女儿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去念书,满脑子只想着结婚。她无法告诉母亲,她想要逃离,逃离优秀的家人,逃离考大学,逃离自卑感。
庆筠是第一个“看到”她的人。
她9岁发表第一篇小说,14岁读初二时,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里从简·奥斯汀的作品到那个年代被视为禁书的俄国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逐本翻阅。她尝试写作,家人劝她不要空想,专心复读,不然一生会一事无成。只有庆筠劝她,与其浪费时间去考大学、上大学,不如立刻去写作。后来,庆筠说:“我们结婚吧!与其分在两处,各自孤独地写作,不如聚在一起,结伴写作!”
1959年,21岁的琼瑶紧紧抓住了这个可以掌握人生的开端,用力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