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多元之美 展民族之怀
作者 石峰
发表于 2025年4月

中国- 东盟音乐周是广西艺术学院以“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为主旨所主办的国际性大型音乐活动。其创办伊始以中国民族管弦乐专场扬帆启航, 随后确立为每届闭幕式的专属形式。如今中国- 东盟音乐周已昂首走过十二个春秋,推出音乐会二百余场,本文仅以闭幕式所上演的近百部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为观照,诠释中国- 东盟音乐周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注入的这一缕馨香。

一、文脉传承的自信展示

中国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多元文化。在历届闭幕式上,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音乐作品居主导地位。

(一)传统文化尊古出新

文化在场,国乐在先”。①中国作曲家以守正不守旧的表现方式尽情展示着民族气韵浓重的华夏五千年文化。

在第九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中国第一位作曲博士、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唐建平带来的《后土》就是一部将民族历史文化聚积为深刻思想性与现代美学的代表之作。作曲家用四首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彝族的《打歌》、哈尼族的《情歌》、撒尼族祭奠地母的《祭祀》独白、彝族的《海菜腔》)代表着人类世界声音,以预制录音混合音乐创作的形式嵌入音乐表述之中, 乐队声部则代表客观世界声音。作品开篇就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天、地、人和合共生的叙事场景:仅用一支梆笛高频音质开场, 以多种演奏技法搭配有限控制的方式重复D 与降A 两个音高,好似自由而来的天际之音。紧接着乐队伴随着古老的民歌, 以配器渐强的手法将各组小二度音簇, 从低音乐器组的持续长音逐步叠入高音乐器组, 不断进入的乐器组使得力度逐渐攀升, 乐队在sfff 时构成十二音和声状态,浩瀚无垠的声浪艳光四射地涌向观众, 填满整个空间后随之静默,原生态民歌依然延续,叙事场景浑然立体。作曲家以“音色象征性”进行着文化意象的塑造……

第三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作曲家王丹红的《云山雁邈》,主题旋律借鉴了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但更为亮眼的是作曲家在音乐织体建构中参考了中国水墨画极为核心的技法之一———皴法:以音高运动轨迹模仿着绘画笔触的形态。在第19 至第32 小节,作曲家用曲笛、高音笙以单音重复、锯齿状不断往返与同音的重复,构造出顿挫曲折的音效, 而多顿挫多曲折的手法正是皴法中表现陡峭山石的“斧劈皴”技法。在第152 小节至159 小节,柳琴、琵琶、古筝的点状泛音与随后的曲笛、高音笙与中音笙一连四断的技法要求,属于皴法中“米点皴”用来虚化远处山峦的技法。

以声音力度模仿着墨色浓度。从第33 小节开始加入“斧劈皴”形态的乐器组别越来越多,音响越来越强,“笔墨”也越来越重,在第39 小节力度值已为ff, 当音乐进入到第46 小节时突然渐弱直至pp,能量的消散类似“飞白”。作曲家将“音画同源”的深层美学联结在一起,观众即使闭眼聆听,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立体的山水影像。

闭幕式中深耕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傲然展示着:温德青的二胡协奏曲《痕迹》之五创作意象分别为中国书法的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王次恒的笛子协奏曲《燕归来》乐思来自北宋词人晏殊《浣溪沙》的感悟;周龙的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以楚汉之争作为题材; 邹航的民族管弦乐《流光溢彩》创作意象来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龟兹文化;韩兰魁的民族管弦乐《月牙泉的故事》以敦煌文化为创作背景;刘青的民族管弦乐《偶戏》表现闽南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悬丝傀儡”;刘长远的打击乐与乐队《龙跃东方》将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进行提炼而融入作品等等。还有许多表现祖国壮美河山的音乐作品,如潘皇龙的笛、箫、琵琶与乐队《风入松》、史付红的低音革胡与乐队《高山流水- 绝弦》、梅广钊的民族管弦乐《岳峰天韵》、刘湲的民族管弦乐《秋山闻道》、郭鸣的民族管弦乐《钱塘江·源》、房晓敏的扬琴协奏曲《清风晓月》等。

(二)地域性少数民族作品

在闭幕式中, 展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色彩的音乐作品十分丰富, 如民族管弦乐赵曦的《土家风情》、朱琳的《侗乡》、吕军辉的《多彩八桂》、陆培的《云之南》、苏潇的《疆域》以及刘灏的中阮、柳琴与乐队《澳门印象》、周湘林的古筝与乐队《扎年》等。其中,选择历经世代传承独有的民族乐器作为独奏的协奏作品更是别具一格。

在第四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中, 由作曲家陈昆鹏创作的葫芦胡协奏曲《布洛陀的故事》,以广西特有的葫芦胡作为独奏乐器。葫芦胡壮语称冉卜,“冉”为胡琴统称,“卜”为葫芦,是一种用葫芦制作的胡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音乐会所演奏的葫芦胡是由作曲家经过多年研究、多方面改良与系列开发的中音葫芦胡,在发音上,较传统的葫芦胡更加灵敏、音色更浑厚、音域更宽广;在演奏技法上,突破二弦胡琴类单旋律的束缚,将拇指加入演奏技术之中,由此可以演奏出两个声部的曲调。《布洛陀的故事》主题旋律根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靖西壮族上甲末伦民间音乐素材进行重塑, 同时融入壮族典型的三音列与四音列的音阶形式,形成“多宫”羽调式。民族格调浓郁的葫芦胡旋律, 伴以民族管弦乐队气势磅礴的烘托, 摹绘出壮族先祖开天辟地气韵沉雄的历史形象。

在第十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作曲家侯道辉创作的波洌协奏曲《印象三月三》,选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为广西地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功复活的民间乐器“波洌”作为独奏乐器。“波洌”为壮语音译,“波”意为吹,“洌”意为管②, 外形类似于西洋双簧管的木制吹奏乐器,管身从原生态的7 孔扩展为现在的8 孔, 音质高亢明亮却不失柔美。《印象三月三》是一部双主题作品:第一主题由四音列C-D-F-G 动机发展而来,第二主题则取材于享有壮族民歌“活化石”之称的那坡民歌与嘹歌。身着壮族服饰的演奏家在民族管弦乐队活泼欢快的气氛中, 将观众瞬间带入了喜庆欢歌的节日之中。作曲家侯道辉由衷地感叹道:“选用民族地域性乐器,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作品目前还是太少, 要让民族瑰宝真正得以焕发青春仍然任重而道远。”文脉传承的魅力,民族文明的灿璨, 中国作曲家们以一部部饱含深意与文化内涵的精品力作,给人以自信十足的艺术享受!

二、开放包容的音乐交流

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所上演的音乐作品,涉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地16 个国家和地区。面向东盟开展音乐文化交流、扩展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是中国- 东盟音乐周的鲜明特点。由于外域作曲家文化、思维模式、乐器发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作品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演绎下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

如在第三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马来西亚现代作曲家协会会长余家和创作的《开台》,灵感来自马来西亚皮影戏的筹备仪式,目的是净化将要进行皮影戏的区域。作品打击乐的占比很大,其织体形态虽然纵横交错较为“凌乱”复杂,好似在控制中的“失控”, 但东南亚多文化的韵律却十分浓郁。其他乐器组别则采用可控制的偶然音乐创作方式,表现仪式中传递乐器和木偶之间紧张而又庄严的过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音律在极高音区形成“先锋” 式色彩效果烘托出仪式的神秘感,异国文化的音响带来了十分新奇的听觉感受。

又如在第十二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由越南作曲家杜红全创作的协奏曲《春之魂》,选用越南唯一代表的民族乐器“独弦琴”来作为独奏乐器。独弦琴是一种卧式单弦泛音拨奏乐器,音质轻灵缠绵、如丝如绸。作曲家以越南北三角洲民歌“清角” 六声音阶的徵宫调式为基础, 构建大跳后级进环绕为主的旋律线条,独弦琴声部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或支声复调或伴奏映衬,宛如绿荫环抱潺潺流水般如诗如画,越南个性民族乐器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之间的和美对比令人惊艳。

在融通中西文化交流中, 由美国作曲家迈克尔·提普森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中国花色》于第五届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上,采用将中国元素的“底色”加入西方油画“颜料”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作曲家说:“我不是将音乐直接渲染成东方色彩,而是将西方音响色彩融入东方音色之中。”作品主题框架选取中国走出国门的民歌《茉莉花》作为旋律发展的基本“骨架”,通过多种加花、改变韵律时值等手法充实内部“血肉”, 形成西方审美下的中国风格。在音乐的具体进行中,通过复调手法将纯音色线条不断叠加逐渐进阶为混合音色并复杂化,其多层次、多组别色彩的旋律繁复交织,如同阳光下绚丽盛开的鲜花摇曳生姿,《中国花色》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演绎下淡雅清纯、幽香怡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印尼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阿斯马拉说:“我在此有幸认识了很多音乐家,也了解到很多音乐创作的新风格,这对我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希望以后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来献给世界。”越南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越南音乐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席杜红全热情表示:“我们每年都会像过节一样来到中国,我要把越南的当代音乐、民族音乐介绍给大家,让音乐在这里汇聚、绽放,连接我们每一个人。”

随着中国民族管弦乐专场闭幕式日渐深入的多元文化交流,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异国音乐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也开始在闭幕式中相继呈现。如陆培的《观世·音》, 借用了加美兰音乐的音阶特点,东南亚音乐风格浓厚;房晓敏的《火之舞》,以强劲粗犷的音乐风格,描绘了新加坡印度族兴都教“蹈火节”的庆典场面;吕军辉的《山海相约》同样将越南的独弦琴融进了中国管弦乐队之中。陈明志的中阮、打击乐与乐队《热带雨林之歌》同时融合了西班牙的弗兰明戈、印度尼西亚的克恰克舞、安克隆琴以及印度的拉卡和拉丁舞曲六种风格,表达出“民族管弦乐为母体,世界音乐为羽叶”的音乐意境等等。

音乐交流、文化互鉴进一步增强了东盟区域间乃至世界多元文明的彼此融通,也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走出国门实现近距离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助力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

(一)搭建国际音乐创作平台

中国- 东盟音乐周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国际性双重优势,需要高水准、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予以支撑。音乐周于2012 年(第一届)就向国内外优秀作曲家们发出热忱的召唤, 殷切期待更多不同民族文化意蕴的中国管弦乐作品荟萃于此。在世界各地专业音乐院校与艺术院校的大力支持下, 风格多样的新创作品源源不断,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格局。

(二)展示新生代作曲家作品

就培养中国民乐创作新生力量来说,中国- 东盟音乐周不仅仅为新生代作曲家们创建了近距离学习的良好环境,更为可贵的是给予他们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示的机会。迄今为止,闭幕式首演新生代作品34 部,占据所有演出曲目的1/3,很多作品在此脱颖而出,并进一步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作为新生代一员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学到的知识与经验是作曲理论课程中所无法感悟的。今天的新生力量就是明天的中坚力量,新生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对于不断丰富民族音乐曲库、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民族管弦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培养中国民乐演奏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全力承担中国- 东盟音乐周闭幕式作品的呈现。乐团由本学院青年专任教师和本硕学生联合组成,一级指挥家蔡央教授担任常任指挥。乐团经过近百部作品的演绎日趋成熟,综合素质、专业素养、演奏技艺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且已成为一支同时配有广西本土乐器与其他国家个性乐器(啵咧、铜鼓、独弦琴、匏琴、弯琴、佩萨琴、乌德琴、围锣等)编制齐全的大型演奏团体。

尽管十二年来的历练还不足以称其为“资本”,但能够与国内外知名指挥家、演奏家经常近距离交流合作,不断汲取直接或间接经验,已成为民族乐团快速成长厚积薄发的优势资源:新加坡华乐团常任指挥郭勇德连续三届的合作、广东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刘顺教授连续两届的合作、菲律宾指挥家乔斯菲诺·奇诺·托莱多、笛箫演奏家教育家詹永明、泰国传统木管乐器演奏家冯萨泽恩·苏赞姆、日本尺八演奏家福田辉久、美国打击乐演奏家马克西米兰·瑞芬、波兰大提琴演奏家托马斯·圣·特莱尔之间的合作等等, 每一次宝贵的互鉴交流都是一堂和而不同的大师课。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依托中国- 东盟音乐周的国际舞台,始终处于技艺与艺术修养的精进之中,目前已成为绵延不断输送中国民族音乐表演演奏人才的培育基地。

结语

中国- 东盟音乐周是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音乐桥梁,中华文明的底蕴托起了一幕幕多元交融的美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特色引领和内涵式发展,有容乃大,为持续增进同东盟各国的友谊、拓展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 东盟音乐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已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进程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① 吴玉霞《新时代民乐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艺术报》2024 年1 月31 日,第5 版。

② 侯道辉《壮族波洌及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探索》1998年(S1)版,第358 页。

③ 笔者于2023 年6 月23 日对作曲家的采访。

④ 作曲家于《中国花色》作品的简介。

⑤ 2015 年6 月5 日在第四届中国- 东盟周“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⑥ 2023 年10 月18 日在第十二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开幕式上的致辞。

⑦ 李宗文《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精彩上演》,《南宁晚报》(多媒体数字报),2017 年6 月1 日,第4 版。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立项2025 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成果,2024 第十三届中国- 东盟(南宁)音乐周第六届音乐论文征集评选“音乐评论”类一等奖。]

石峰博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特约编辑 于庆新)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