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情感的平衡 找寻自己的声音
作者 袁利军
发表于 2025年4月

作为在欧美众多歌剧院频繁亮相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于冠群近几年致力于以独唱音乐会的形式回馈国内听众。自2022 年11 月在上海的演出引发轰动效应后,2023 年12 月和2024 年3 月,她先后在长沙和深圳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2024 年6 月22 日晚, 武汉听众也终于迎来这位备受关注的歌唱家。

经过前几场音乐会的打磨,于冠群基本确定了包括莫扎特、李斯特、威尔第、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萨蒂在内的欧洲作曲家,以及陆在易、周易、刘青在内的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作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在此基础上,本场武汉音乐会又增加了她曾于2020 年在美国洛杉矶演出过的赵季平创作的《关雎》,与武汉关联的《黄鹤楼》,以及两首国内听众较少关注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马克思(Joseph/Marx,1882—1964)的歌曲。作为一名活跃的歌剧演员,于冠群却选择法、德、意和汉语等多种类型的艺术歌曲作为主要曲目,并在风格、技术和情感等方面做到精准把控,她对自身艺术边界的拓展及个性化的追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法兰西风味的细腻呈现

法语艺术歌曲往往以精巧的结构、细腻的情感表现,以及丰富的新奇音响见长。这对演唱者的声音控制、风格把握、情感理解和对法语语音的准确咬字有着精准的要求。

于冠群选择德彪西的两首早期法语歌曲《星夜》和《曼陀林》作为音乐会开场,给观众带来浪漫新奇的情感体验。在钢琴色彩化朦胧诗意的和声背景下,《星夜》中流转的多彩旋律被她鲜亮又含蓄的声音演绎得平稳、自然。即便在表现“逝去的爱情”时的高潮处,她的高音和长音也不过分张扬和突出,而是用柔和、丝滑的声线细腻地表现爱情已逝的忧伤情感。在歌曲的三段呈现中,于冠群展现出对声音力度的精准把控力。尤其在略显暗淡色彩的第二段,她运用轻柔的弱音控制和更缓的速度进行呈现,增强了歌曲的内在情感张力。第三段则重回原速,在曲末又将力度降到最弱,令人充满畅想。《曼陀林》的风格相对热烈, 尽管歌曲篇幅短小,却在音色、力度和节拍等方面快速切换,给演唱者提出较大挑战。于冠群在这首歌曲的表演中展现出对音色的多元化处理方式, 以应对歌曲零碎化、敏捷、活泼的旋律线条。如在首段呈现“森林中唱着小夜曲的情郎和倾听的姑娘”时,她的音色透明、抒情,而第二段介绍角色姓名时,她的声音又切换得灵动、活泼。最后在第三段则重回抒情,力度呈现大幅度渐弱,留下意犹未尽之感。韦福根的钢琴伴奏游刃有余地衬托人声,其中大量的色彩和声,断音、连音的对比呈现,踏板的缓急考究,以及多层次的力度处理。

同样有着法兰西精致的还有埃里克·萨蒂的两首歌曲《铜像》和《帝国名伶》。相较于德彪西两首歌曲中浪漫的爱情表达,这位“怪才”作曲家的作品中则混杂了许多“现实”的内容,展现出法式歌曲的俏皮和荒诞一面。在诙谐跳动的节奏和轻松明快的风格下, 于冠群对法语语音的咬字清晰准确,尤其是对其中较难的鼻化音元音的处理,配合高共鸣发声位置,连贯流动。同时,她在舞台上运用生动的肢体语言, 形象展现青蛙雕像的内心烦恼,以及帝国名伶的高傲姿态, 让她的演唱充满趣味性,一度将音乐会的气氛推至高潮。

于冠群的嗓音属于丰厚并有穿透力的类型,却也能在演绎法语艺术歌曲时展现灵动多变的跑动、强弱力度上的细腻对比, 总体呈现简约、自然、流畅的风格,加上她对法语语音的精准咬字,生动展现出具有浪漫与抒情气质的纯正法兰西风味。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