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11 月30 日, 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里举行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引发了我对一个话题的兴趣与探索:中法音乐何以会通? 这场题名“境·象”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与江晨以往举办的个人独奏会一样,曲目设计上颇具匠心,节目册也精美考究。用调色过的油画名作为宣传背景,红白蓝三色搭配的清透典雅,印象派的快刷笔触,从视觉上就让人瞬间察觉对质感与品位的追求。从文本来看,大至音乐会名称,小到每首乐曲的标题与解说,无不体现中外双语的主题呼应。首先映入眼帘的“境·象”及其法文表达l’Atmosphère et l’Impressionisme,对应了中国美学的“意境”与法国艺术的“印象主义”, 令人想起江晨在二十年前录制过的一套双碟唱片《中国意境———法国印象》。 二十年后,她已不再像“楚汉分界”那样区别处理中法作品, 而是在美学层面上将它们深度编织与熔融起来,企及一种更高境界的交会与神通。
演奏家的文本诠释:主题鲜明,字句考究
江晨多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常工作之繁重不言而喻。但坚持不变的是, 她每年至少拿出一套独奏音乐会曲目,并亲自撰写节目单。这些文字如其演奏上的风格追求一样清新朴素,既保留了乐曲的创作背景、历史影响,也不乏精准凝练的结构概括、富有灵性的音乐描写与艺术感悟, 读起来赏心悦目。例如,对拉威尔的《水之嬉戏》,她写道:
……乐曲表现了阳光照耀下水的千姿百态。拉威尔曾写道:“那涓涓细流, 滴滴清泉, 哗哗瀑布,潺潺小溪,这些水声汇聚于我的乐句之中。”第一主题犹如清澈透明的溪流, 溅起晶莹剔透的水珠;第二主题带有东方五声音阶特质。展开部分表现的水声先是溪流欢快流淌,之后瀑布飞流而下。最后两个主题再现涓涓细流汇聚成一条光耀夺目的清泉。
这里至少用到两种互文性的视角来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作曲家自己对水之声纹与情态的音乐描写,最后落实到音乐主题自身的叙事过程,言简意赅。又如,谈到王建中编创的《梅花三弄》时说:
……通过描绘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崇尚和追求。……钢琴曲,保留了古琴的“影子”、原曲的结构和主题,融入了钢琴的和声、多声部织体和立体化思维,进行了创新性改编,使整首乐曲刚柔并济,动静结合,中西合璧,让古曲在当代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先介绍古琴原曲的艺术品位与精神寓意,后指明钢琴改编曲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发掘钢琴的乐器性能特点,通过古今之变,逐步升华作品的意境。
如果说精准的破题与立意的升华还不难在曲目解说文字中看到,那么从曲目的选择与演奏次序的编排上,就更能体现演奏家慧眼独具、博采众长,洞察中法语言文化间的诗意默契:牧童的天真烂漫、流水的欢闹嬉舞、月夜的宁谧恬淡,花香的芬芳暗诱、鸟鸣的不绝于耳。五种形象构成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主题,又援引“牧童遥指杏花村”“桃花流水窅然去”“月色满庭芜”“遥知不是雪”“喧啾百鸟群”等古诗名句引人入胜,巧妙地串起十几首中小型作品, 层次丰富又协调统一。首尾都是中国作品,法国作品灵活穿插于期间,平衡中体现出主题明确、站位更高的学术视角,既打破了东西二元的文化对立,又不拘于形式上的上下半场,浑然一体。
钢琴家的声音诠释:音色动人,情境典雅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篇中的诗眼“牧童”,成了串联音乐会的第一个主题。不过,《牧童短笛》的形象主要是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中的牧牛童(cowhand)、德彪西的《小牧童》显然是牧羊童(shepherd),而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不仅不是牧童, 还是西方古典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faun)形象,无论从英文还是法文字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区别。奇妙的是,在中文语境里它们竟被无缝衔接地糅合在一起,只一个“牧”字,便已勾起田园情趣的想象与神往。在音乐上,江晨或许直觉到了这些乐曲更紧密的内部联系: 通过牧笛般的温润音色与律动节奏, 表现出两种民族文化都十分注重艺术直觉与声音感性, 以及作品所蕴藏的田园诗般的意境。在弱音踏板远超于谱面的层次渐变中, 牧童短笛的悠扬旋律变得更加幽远、灵动, 随后听见了小牧童充满疑惑又好奇探索的自问自答,张弛间流露出纯真无邪的稚趣天性。这种天性中的敏感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褪色,反而迎来了更为盛大的牧神美梦。
用独奏钢琴来改编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需要有不少勇气,不只在技术难度,更在于对钢琴演奏自身的领悟与创造力。原作如同油画般的管弦乐色彩早已深入人心, 改编成音色相对单一如素描般的独奏钢琴后,多少会有些黯然失色。江晨为了改编而做了大量工作, 主要基于对德彪西总谱的研读, 还仔细研究了德彪西改编的双钢琴版和拉威尔改编的四手联弹版, 以及其他两个独奏版本,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乐队般的效果。用她的话来说:“以钢琴一己之力复原乐队的原貌, 是我的一个不自量力的非分的想法, 就像一个翻译版本妄想媲美与原文原著一样, 但是却让我在练和弹的时候突破乐器的限制和谱面的局限, 在一个更广阔的声音想象空间里面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