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回望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南宋以降,南方地区流派纷呈,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浦城派、泛川派、岭南派等,北方黄河流域唯有中州、诸城二派,盛衰对比明显。但从更早的历史时段观察,则可知先秦至魏晋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琴艺术发展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艺术历史进程中地位重要、意义非凡。
一、从文献与文物互证看古琴起源、定型与黄河流域之关系
学界一般认为,古琴产生于先秦时期,之后逐渐定型为“七弦十三徽”的形制。但查考传世文献、文物(包括图像)及前人相关研究,我们对古琴的起源、定型仍有未解之处,如下所述:文献记载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黄帝作琴”“尧使无句作五弦琴”“虞舜造琴”等说法。以上“圣贤”(部落族群)的地望大多处于黄河流域。关于伏羲,有生于“雷泽说”和“仇池说”,在今甘肃境内。关于神农,有“长于姜水”之说,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关于黄帝,史载“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居轩辕之丘”,涉及黄河流域的多个地方。尧、舜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频繁。若文献记载可信, 似乎可据此言说古琴起源于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但或是因为琴的材质易腐,较难保存,或是因为这些史料有传说成分, 我们至今还未见到黄河流域出土石器时代甚至夏商周时期的古琴文物。而在南方的湖北枣阳、随县、荆门、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地, 目前已出土多件春秋至西汉时期“上宽下窄”的半箱式弦乐器(“半箱式琴”或“楚式琴”),弦数有七弦、十弦之别。吴跃华在分析前人诸说的基础上,结合文物及文献分析,认为半箱式琴是全箱式琴的前身,“至晚在东汉中晚期完成全箱化……并在东晋之前定型为今制”。此说与王子初根据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葬出土抚琴俑等材料推测北方中原地区“齐式琴”与“今日‘全箱式’琴一脉相承”的观点不同,而是肯定了出自南方楚文化范围的琴为中国古琴之源。倘若此说成立,是否意味着我们认为“黄河流域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起源、定型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无法立论?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传世文献记载了许多先秦时期古琴已在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的史料。比如,《诗经·周南·关雎》“琴瑟友之”、《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小雅·常棣》“如鼓瑟琴”、《小雅·甫田》“琴瑟击鼓”、《小雅·车舝》“六辔如琴”等,不仅记载了琴与瑟组合使用的情况,还指出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营建宫室的周边种植椅、桐、梓、漆,作为制作琴瑟的材料。再如,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学者所撰《管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以琴弦弦长作为计算基础, 说明此理论在当时已有充分的实践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师旷(晋国乐师)、师文(郑国乐师)、师襄(鲁国乐师)、孔子(鲁国陬邑人)等人的弹琴事迹。虽然目前尚未见到能反映黄河流域古琴形制、弦数的文物,但上述史料足以证明,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已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存在。倘若古琴不是起源于黄河流域,则如何解释先秦文献中的大量记载都发生于此? 而且,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然具备了制作古琴所需的基础材料与技术支持。今所见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以及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 年)出土的“蚕形骨饰”、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遗址(距今约五千三百年)出土牙雕蚕等,均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已开始养蚕制丝,这就为古琴使用丝制琴弦提供了条件。虽然我们不能据此断言古琴起源于黄河流域,但也不能忽略这样的可能性。因为黄河流域古琴艺术的制作、应用、计算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一定水准,在此之前应当有长时间的酝酿与积累。
其次, 若如吴跃华所论,“东汉之前文献中的琴指的就是半箱式琴”“东汉时期出现的全箱式琴,应该不是由所谓早已存在的‘中原琴’取代或融合了半箱式琴而来, 而是由早已在中原流行的半箱式琴为主借鉴它器或单独演化而来”。这就意味着, 来自南方楚文化的琴是在传入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之后, 才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转变为全箱式,出现古琴形制的重大变化。也就是说,暂且不论前人已有对中原“齐式琴”的肯定,即便如吴氏所说,中原地区在东汉之前流行的是半箱式琴,但之后琴的形制也出现了“在地化”发展趋势。这种变化,正是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发生的。
在全箱式琴的基础上, 古琴最终形成了“七弦十三徽”的定制。虽然学界对琴徽产生的时间尚存在争议,但对七弦琴形制定型于东汉已基本达成共识。东汉桓谭(长期在洛阳为官)《新论·琴道》、蔡邕(陈留人,今河南开封陈留镇)《琴操》、魏晋嵇康(常住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琴赋》等文献中,有关于古琴形制的记载。此三人长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古琴的记述可与多地出土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古琴图像相互印证,理应能够反映当时黄河流域古琴艺术的发展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