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交融 学理之思
作者 赖森强
发表于 2025年4月

费孝通先生在1988 年的“泰纳演讲”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学术观念,其核心表述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相当早的时期,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 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

几十年来这一理论在中国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不断丰富与深化,由此衍生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述学术语境,若能以“音乐”为切入点,来考察黄河流域中民族凝聚、融合等问题,则能更为生动地解读与诠释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如何延续至今的内在动力。

2024 年6 月1 日—2 日,河南师范大学举办了“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基于河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赵塔里木申报获批的2021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研究》,重点关注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古今样貌,深度把握该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入挖掘并诠释其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特征,科学构建其本质性学理机制。同时,以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梳理与田野资料融入式采集的基础上,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及其多元一体格局的具体形成过程,深入剖析这一格局之所以形成的客观条件与内在机制,解读其传承至今的精神动力。会议以各子课题研究为基础,探讨了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理论、历史生成和共时生态等议题。

一、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与实践

本次研讨会中,学者们利用音乐史学、音乐地理学、文化地理学、音乐人类学、文化传播学、音乐形态学等理论方法,从“多元一体观”角度宏观把握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内在机制,同时审视人与音乐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建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体系提供学理思考与个案支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冯卓慧在其发言《黄河流域音乐文明的早期形态与农业文明》中结合学界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究了早期音乐文明的基本形态与农业文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我国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云南师范大学杨琛则从乐器学出发,聚焦当前黄河下游鼓吹乐乐种研究现状, 梳理了较具代表性的乐种及其研究情况。同时提出我们在录音录像技术成熟与基础设施发展的当下,应通过开展区域性、普查性田野考察,对传统乐种进行保护。

文化地理学提倡将文化事项以历史和地理相联系的方式进行深度分析与研究,如此方能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对其精准把握。河南师范大学赵君的陈述立足于文化地理学基础理论,以248 项民歌类“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李梦楠的论述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利用GIS 技术手段,对黄河流域琴人分布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河南大学陈文革从历史学的视角切入,将佛典、“护童”“宜子”主题的变相、傀儡仪式和北斗戏进行比对, 获得从仪式到大曲,再到戏曲套曲的演进认知。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