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6日至11日,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本届音乐周正式更名为“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并成为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联合主办。开幕式庄重热烈,由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侯刚主持,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宣布开幕。自治区常委、南宁市委书记农生文,越南文联主席杜红军,以及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主任贺迪等领导发言,他们高度评价了音乐周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艺术互鉴方面的积极贡献。
本届音乐周吸引了来自中国与东盟十国,以及瑞士、俄罗斯、美国等13个国家的500多位音乐家和20多所国内院校的代表。为期六天的音乐周举办了19场音乐会,演绎了140多部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室内乐、电子音乐、歌舞等多种形式。此外,还举办了音乐论文评选比赛、高峰论坛和学术讲座,为音乐人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并深化了对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的探讨与互鉴。
这一文化盛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不仅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艺术交流,还充分体现了音乐周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价值。
一、聚焦主题国,锻造经典平台
自创办以来,音乐周逐步形成了音乐会、论文评选、高峰论坛和学术讲座等经典模块,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交流活动融汇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传统音乐精髓,并结合当代音乐理念,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构建跨文化、跨地域的音乐对话空间,充分展现音乐周海纳百川的文化多样性。
(一)主题国音乐会,促进文化互鉴
自2018年起,中国-东盟音乐周每届都会精选一个主题国,今年的焦点是越南。今年的音乐周通过两场交响乐音乐会和两场室内乐音乐会,精彩呈现了越南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11月6日晚,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音乐会以戴伟的《丝路欢歌》热烈开场,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这部开场作品以广西原生态民歌手、越南传统乐队以及印尼甘美兰乐队的联袂演出为特色,创造了一场跨文化音乐的生动对话,鲜明地诠释了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互鉴共荣的主题。作品中浓郁的地方色彩与多元音乐元素的交融,不仅为音乐会注入了活力,也展现了东盟文化独特而多样的艺术魅力。
随后,越南指挥家陈王石和越南河内爱乐乐团为观众呈现了中越两国经典与当代作品的精妙融合。越南作曲家黄强的《世纪之春》以鲜明的东西方音乐语言描绘了时代的交融与活力,其创新的音响效果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紧接着,越南小提琴家阮明善深情演绎中国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现了跨文化合作的独特魅力。他技艺精湛,韵味浓厚,以细腻的琴声赋予了这部作品新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琴声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令人陶醉,赢得全场热烈掌声,成为音乐会的高光时刻。
音乐会的后半部分同样精彩纷呈。叶小钢的《乡村后院》以杭嘉湖平原的民间小调为核心,生动刻画了乡村变革后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而越南作曲家杜洪军的《回声》则充满浓厚的乡土情怀,通过音乐唤起对越南南部传统文化的温馨回忆。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是钟峻程的《第十四交响曲》,作品以恢弘磅礴的旋律将广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强烈的民族气韵与现代交响乐的结合令人振奋,为整场音乐会画上了震撼人心的句点。
11月8日下午,在越南国家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的专场音乐会上,9首独具越南传统特色的管弦作品生动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月琴独奏《满月》以清丽旋律勾勒北部乡村的宁静夜景,独弦琴与三十六弦琴合奏的《母亲的摇篮曲》以南部民间元素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特龙琴二重奏《西原迎日》展现了中部高地的自然活力与人文魅力。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越南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还赋予了其鲜活的现代表达,充分展现越南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
此外,河内爱乐乐团交响乐专场音乐会与越南军队文化艺术大学专场音乐会,同样为观众展现了中越音乐的交融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