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少年OD现象:从感冒药到药物成瘾的暗流
作者 姜秀玉
发表于 2025年4月

什么是OD

OD是英文“overdose”的缩写,即药物过量使用,是指摄入超过推荐剂量或医疗指导所需的药物量。OD现象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一般多见于合法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OD常用药物类型

中枢性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主要用于缓解咳嗽症状,其中含有的微量可待因、麻黄碱等成分能刺激中枢神经,过量服用会导致精神异常兴奋,长期滥用则容易成瘾。其中,大众最熟知的药品右美沙芬在2024年已被国家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抗抑郁药

部分抗抑郁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增加,迫使患者不断增加剂量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陷入药物依赖的恶性循环。

解热止痛药

解热止痛药多为包含苯巴比妥和咖啡因等成分的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使人产生药物依赖。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器官发挥治疗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并可能逐渐产生耐受性,使得患者需要不断增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青少年OD现象的原因

个体因素

许多O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得不到理解和支持,部分青少年选择了OD来短暂逃避痛苦,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沉溺之后再想逃离这种药物塑造的“乌托邦”会有多难。

家庭环境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或单亲家庭等都是OD现象的高危因素。父母若有药物或酒精滥用行为,孩子模仿父母行为的概率则会增加。

社会环境

一些成瘾性药物在管控前曾作为非处方药在市场上广泛销售,获取便捷,使得滥用成为可能。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