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清明:咬一口春天,尝千年风雅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祖节,它处于仲春和暮春交接的时候。清明节具有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重要内涵,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五个节气,还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恰似一部味觉方面的编年史,它详细记录着寒食节禁火且只吃冷食的古老传统以及当代人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不忘去品尝春味的文化传承。
寒食:清明饮食的历史溯源
清明节饮食文化的源头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这个节日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禁火,家家户户都不可以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乍一看颇为古怪的习俗实际上潜藏着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的一次意义非凡的转变。据记载,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做出“割股啖君”这样的举动,后来重耳当上了晋文公,介子推却隐居到了绵山,不愿意接受封赏,晋文公用放火烧山的方式逼迫他出来为官,最后介子推被大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慢慢有了禁火寒食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吸收融合,但寒食文化对于中国饮食所产生的影响留存了下来。如今,我们在清明节吃青团等冷食,就是寒食习俗所留下的印记。
青团:清明饮食的文化之魂
青团这种食物最能体现清明饮食的文化内核,这种用艾草汁染色的糯米点心承载着中国人“顺时而食”的生活智慧。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