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还是毒药?内疚式教育的利与弊
作者 刘英睿 李红彬
发表于 2025年4月

何为内疚式教育

内疚式教育是一种以情感操控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即家长通过惩罚自己、表达失望或讲述自己的牺牲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内疚感,促使孩子产生动力、作出改变,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法不直接采用惩罚或奖励的方式,而是通过情感操控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采用过内疚式教育方法。例如,当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讲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这时孩子就可能会将父母不幸福的根源归于自己学习不努力,进而发愤图强。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在促使孩子作出积极改变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伤害,其利与弊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内疚式教育的益处

增强道德感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的发展具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期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内疚感可以促使孩子在没有外在强化或控制的情况下自觉地从道德自我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有助于孩子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之间形成稳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增强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对道德准则的内化和对道德行为的自律。

提高自控力

内疚感会让孩子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前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抑制冲动行为的产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诱惑,这对于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心理学家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那些能够为了获得更多棉花糖而坚持更久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后来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更为出色。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