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立足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教授基本知识外,还要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明确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空泛化、偏离实际或缺乏可操作性等现象,无法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导致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需要立足新课标,设定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小学科学实践课“制作与演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与调试乐器,这是一种典型的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实践活动。新课标3~4年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空间的物体”“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设计,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在设定“制作与演奏”教学目标时,第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制作乐器模型,第二是要求学生调试乐器使其发声,并对此设计进行科学分析。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有效促进学生工程思维的发展。
创建真实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将工程思维与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