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微光探秘:自然界的奇妙灯塔与生态守护
萤火虫发光的原理
关键物质与化学反应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昆虫的统称,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其身体结构具有独特性,在其腹部第六、七节的腹面藏有发光器,这便是萤火虫发出荧光的奥秘所在。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发光细胞,胞内有两种起着关键作用的化学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镁离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一种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等共同参与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底物荧光素先转变成中间产物——腺苷酸荧光素,再由中间产物进一步被氧化成氧化荧光素,在氧与荧光素结合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释放出荧光光子,形成我们看到的荧光。氧化荧光素在ATP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又将还原成荧光素,使得发光过程周而复始。这些物质在萤火虫的体内共同作用,使萤火虫能够发出独特的光芒。
闪光控制机制
萤火虫发光时并不是持续发出荧光,而是形成忽明忽暗的“闪光”,这又是为什么呢?目前普遍认为可能的控制机制或假说为“氧气控制理论”,这种机制使得萤火虫可以通过控制氧气进入发光细胞来实现闪光,当氧气充足时,反应剧烈,光亮就会变强;当氧气不足时,反应较缓慢,光亮就会变弱。
萤火虫发光的作用
求偶
萤火虫成虫主要通过独特的闪光信号来定位并吸引异性,从而完成求偶交配及繁殖的使命。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