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
作者 何乐不为
发表于 2025年4月

自锁是指交流接触器通过自身的常开辅助触头使线圈总是处于得电状态的现象。

——《电工学基础》

储能单元蓄能恢复预期值,146-73战线计算中心主计算机系统重启……自检结果:设施完好度19%,可用单位二十八个,预计在能源单元状况无任何改观的状态下系统运行时间剩余三天十二小时。等待输入……确认所有工作人员无生命体征。按照第123号指令进入完全自动处理模式。

伴随主计算机的重启,战线上的各作战单元也开始重新运行。不出所料,之前处于危险区域的作战单元都已经完全损毁,幸存的防空、火炮等单元也只是靠周围自给自足的全自动火力点苟活。但是现在,这条战线重新活了过来,火控系统的数据不断更新,经过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后被分发至各火力单元,沉寂许久的数据链重新连接到了周围的其他战线计算中心,开始检索任务更新。

没有任何来自上级的任务更新,也许这是好事,省掉了不少计算机算力,让计算中心有时间重建对战线周围空间的认知模型、重新构架区域防线,以应对也许很快就会到来的敌方攻击。在攻击到来之前,它需要和其他计算中心共同计算出最佳的防护策略。

火控单元捕获了一个空中目标,这个空中单位的应答机没有响应,敌我识别系统判定为敌机,火控单元向防空单元发送了击落请求,同时将数据共享给了防空单元的独立火控系统。空中单位进入了导弹射程,但是系统报告显示弹药库内已经没有备用的防空导弹了。事实上,战线的补给已经迟到了两次。这条战线因为曾经待机了一段时间,反而是附近战线中备弹最多的。

火控单元持续跟踪目标,目标很快进入了激光防空系统的射程,激光防空系统完成自检,随后警告信息马上跳出,系统的镜头发生了未知的故障,无法发射。终于,火控单元在其毫无戒备地进入防空炮射程之后锁定了目标。防空单元的防空炮开始射击,敌机释放出干扰弹,但成效显然不大。一串串穿甲弹掠向目标,击打在目标的机翼和机身之上。

“警告!左右襟翼非对称展开!警告!一号发动机火情!警……”

飞行器驾驶舱内警告不断,飞控计算机开始微调油门,收回襟翼。与此同时,数据链将这一地区的情报更新快速回传到了后方的基地,便于基地的计算中心及时修正决策树,调动力量袭击。以前侦察工作由无人机完成,但是如今无人机已经损失大半,出动的任务机不得不分担部分职责。由于这项任务占用了飞行器计算机的部分算力,加上远程无人遥控系统的不稳定性,目前以远程无人遥控方式运行的飞行器事故率显著上升。话虽如此,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全部阵亡,远程无人遥控系统也不会启用,有问题是正常的。

火控吊舱开始扫描目标,被击毁的敌方补给基地一如既往地忙碌,来自后方的损管机器正在重建基地。飞行器弹仓开启,激光制导炸弹落下,一切努力都荡然无存。这是针对这一目标的第三十九次同类打击任务,任务的最终结果也一模一样,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奇特的循环。

回程并非原路返回,而是走了另一条路线,不经过任何一个正在运行的敌方战线的防空火力打击区域,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如今的火力密度大不如以往。返程中,雷达跟踪告警一直在闪烁,但是锁定告警从未响起。理论上,飞行器应当利用这一时机,用反辐射导弹执行电磁压制任务,但是电子战吊舱已经报废,反辐射弹药也极为紧缺,就像敌方弹药库里的防空导弹一样少,所以一般的任务也不会挂载。

在机场盲降系统的指引下,飞控计算机精准地操作飞行器降低了高度,完成了进近,几乎完美地落向跑道。

“嗒嗒嗒嗒嗒……”

火力支援车的炮塔转动,对准了目标,30毫米机关炮精准地将正在着陆的敌方飞行器一侧主翼从翼根切断。飞行器因为升力不平衡重重翻滚坠地,炸成巨大的火球。与此同时,其他方向上的战车纷纷开火,展开了攻势。基于对当前任务的运算推演,AQ-17战区的所有战线计算中心一致决定派出最后的装甲力量对敌方区域制空的中枢设施,也就是这座机场实施打击。这支部队由坦克、火力支援车、攻坚战车和装甲检修车组成。而这一行动将缓解区域对空压力,为后方重新集结部队和补给争取时间。

对方的抵抗非常激烈,双方的火力点和战车都不时被炸成火球,但是总体来讲,进攻方面处于优势位置。火力支援车的火控计算机完成了毁伤评估,重新锁定了另外一个目标,发射了反坦克导弹。敌方战车的全向主动防御系统自动激活,拦截了这一发导弹。随后,由另一台己方坦克发射的一枚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接命中了这台敌方战车,击穿装甲之后引发了弹药架殉爆。敌方战车飞溅的残骸带着火苗,引爆了一边的加油车,而后,又顺着加油车连接的飞行器加油管线引爆了机库中的飞行器。与此同时,存储弹药的地下掩体中也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巨响,攻城爆破小组的攻坚战车应该完成了任务,很快,在一系列的各类殉爆和火灾之后,机场的绝大多数设施都被夷为平地。敌方战车纷纷开始后撤脱离战斗,于是车队的作战优先任务就转为了破坏机场主控计算机,塔台轰然倒塌,随后攻坚战车爆破开了地下区域的门,杀伤榴弹和高爆弹摧毁了地下的所有设施。

本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