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维权的年轻人,沦为职场边缘人?
作者 罗拉
发表于 2025年4月

劳动仲裁后,

她找不到工作了

一年前,袁大发第一次因为劳动仲裁的“案底”求职遭拒,那时她并没有预料到,自己被职场“拉黑”的漫长困局才刚刚开始。

当时,袁大发应聘一家旅游公司的财务岗位,原以为十拿九稳,却迟迟没等来聘用邮件。一周后,袁大发主动向HR询问招聘进度,对方告诉她背调没通过,“原因你应该自己知道的。”

可她确实不知道,自己没有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工作几年也从没出过什么错,到底是什么问题阻碍了最终的录用呢?在袁大发真诚追问下,HR才点出,是因为背调时查出她过往有劳动仲裁的记录,亮了红灯。

所谓“亮红灯”,是第三方背调公司接受企业委托,对应聘候选人的工作履历、学历学位、职业资质证书、是否有诉讼等个人情况展开多维度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以不同的等级标注呈送给企业,红灯表示最大级别的警示,告诉企业该候选人存在严重异常。

然而,被标注红灯警示的这场劳动纠纷中,袁大发并不是过错方,而是维权的一方。彼时袁大发所在部门换了新领导,新领导想把“自己人”放到袁大发的岗位,但没有辞退她的正当理由,也不想按规定承担N+1的离职赔偿,于是不断给她制造困难,包括内部调岗、外派、把她的座位调到厕所旁边等一系列奇葩操作,试图让她主动“知难而退”。

忍无可忍的袁大发申请了劳动仲裁,最终成功维权,讨回了离职赔偿。却没想到,这曾被她视为自己变勇敢变强大的职场冲锋,变成了之后屡次阻挡她再就业的“拦路虎”。

她以一己之力,

捅破了职场潜规则

经历过一年半待业期的丢丢分享了自己被隐形“拉黑”的经历。

2020年年末,丢丢就职的设计院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裁员,她所在的小组,有一半人在裁员名单上。

在结算时,HR告诉他们,组里跟了两年的项目结束了合作,所以前半年的绩效奖金就不发放了。几番拉扯后,其他同事权衡利弊,咬牙认下损失,而丢丢选择了独自申请仲裁。她说:“那个项目结束合作是因为甲方自己地块的相关问题,不是因为我们服务出错导致丢了项目。我苦熬了那么久,绩效为什么要无故扣掉?”

对于当时才26岁的丢丢来说,半年绩效近4万块的损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笔钱省着点用,够她在这座城市支撑大半年。另一方面,从小喜欢看律政剧的她也有自己的理想主义:“既然有那么多人都苦于职场潜规则,那为什么不从我们自己做起,去捅破那扇隐形的窗?”

最终,她拿回了自己的绩效奖金,代价是,一堵隐墙在随后的求职路上竖了起来,将她隔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一开始,丢丢在网上投简历,好几次面试聊得都不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去问,得到的回复要么是换了领导,要么是项目暂缓,要么是公司正在进行结构调整,等等。

彼时她只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直到后来,一位在意向公司就职的朋友将听到的真相告诉她,她才明白,那些自己以为的“坏运气”,其实都是对方的婉拒,真实原因是,他们从同行处得知了她和前公司发生过劳动仲裁,为避免麻烦,直接否决了她。

之后,丢丢把认识的人都扒拉了一遍,找人帮忙内推,推荐人把她的简历发过去,也都石沉大海。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