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与王荷馨:将军为国赴死,夫人秉承遗志
作者 潘彩霞
发表于 2025年4月

1949年,国民党军溃败,大批官兵仓皇撤往中国台湾地区,有人来接王荷馨和孩子们时,她断然拒绝:“我的丈夫葬在哪里,我就带着孩子们在哪里,决不离开他!”

她的丈夫,正是中国远征军将领、抗日名将戴安澜。

1926年,22岁的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学业既成,家人于是催促他结婚。婚姻是从小就订好的,对方姓王,两家是表亲,都是安徽无为人。

一个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军官,前途无量;一个是裹了小脚的乡村姑娘,目不识丁。在世俗的眼光里,两人极不般配。然而,戴安澜非常守信,几个月后,他履行了婚约。因妻子没有大名,他为她取名荷心。一来,他希望她像荷花一样纯洁美好;二来,借莲心之苦,他也喻指,当军人的妻子注定要含辛茹苦。

事实上,对于生活之苦,王荷心并不在意,在贫寒的家庭长大,又经历过缠足之痛,她早已养成了坚强隐忍的性格。相反,婚后,她感受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幸福,对戴安澜“挽狂澜于既倒”的凌云壮志,她唯有崇敬。而她的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同样赢得了戴安澜的尊重,工作之余,他经常教她读书识字,让她慢慢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欣慰之下,戴安澜又为她改名“荷馨”,意思是荷花已经发出了馨香。

耳鬓厮磨中,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可是,国家风雨飘摇,戴安澜不得不随部队南征北战。1928年,长子出生。在北伐途中,戴安澜收到王荷馨的来信,其中还附了一张照片,是她的产后小影,旁边是她的亲笔:“亲爱的澜哥哥存之。”

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戴安澜一次次奔赴前线,从长城抗战到台儿庄大战,再到武汉会战,年轻的他指挥有方、战功卓著,35岁时便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1939年,在昆仑关战役中,戴安澜率领部队与日军殊死搏斗,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最终取得重大胜利,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尽管戴安澜身居要职,但王荷馨始终为人低调。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