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哥出道早,是个老江湖。他的江湖有多大,在他家中,他曾用手指着墙上一张中国地图对我说,他从“公鸡头”跑到“公鸡脚”,在“公鸡脚”海口,被海风一吹,遥望南海唱了一首歌,“大海啊故乡”,又从“公鸡脚”绕到“公鸡”屁股后面,和扎24 个小辫的维吾尔族姑娘跳过“沙雅麦西来普”。但堂哥还是比较享受在“公鸡”肚子里穿梭,乐不思蜀,少则待月余,多则一年。
对堂哥的话我深信不疑,因为他背着中国地图,能精准说出地图上标出城市的具体方位,还能就某个城市扯上几段古今。一个文化课学得“一地鸡毛”的人,上初中时还没开设地理课程,不是实践出了真知,他如何能有这么多的地理八卦呢!
堂哥是村子里第一个出远门“吃螃蟹”的人。堂哥第一次出远门回来描绘外面世界,吸引了不少听众,尤其是村子里青年人。堂哥说外面遍地黄金,听得人心里发痒。后来,村子里人拽堂哥的衣角,也跟着堂哥外出了,还真发了财。拽衣角的越来越多,这使村子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村子里有了起檐风火屋,有了摩托车,一些婚姻老大难的大龄青年娶上了娇滴滴的老婆。
堂哥呢,在外面跑了几趟,回来后洋气十足,大背头梳理得像电影明星周润发,灰色风衣罩身,在瘦精精的身上晃来晃去,“大音鞋”(皮鞋,那时乡下人穿皮鞋的很少)踩地一路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感恩的人家,夸吴家老祖坟冒青烟了,要出财主了。这话堂哥听了很受用,常常高兴得一激动,见了大人就递烟,见了小孩就撒糖。
听吴家长辈说,吴家爷爷的爷爷那辈曾出过穿长袍马褂的大东家,也出过穿长衫的秀才。堂哥这行头,勾起吴家曾经风光的历史,吴家家族中最老一位长者捻着胡须说,堂哥属于隔代遗传。堂哥有了为吴家修族谱的想法,捐了一笔不小的钱作为修家谱资金,后来他被公推为修谱的会长。这是堂哥作为推销员最高光时刻,做的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堂哥做推销员鼎盛时期,徒弟众多,发财了的徒弟,没发财的徒弟,都推销堂哥好名声。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乡信用社胡主任拎着一个大黑皮包来了,求堂哥为家乡做贡献,在信用社里存些钱。
堂嫂听到主任的话后转身到房里要翻出那压箱底的几百元钱,堂哥及时跟进去制止了她,两人鼓捣好半天才出来。
出来后堂哥用手挠着头,显得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对主任说,这几年是挣了几个钱,刚才我们夫妇商量着准备多积累些本钱,做大点的生意,老这样小打小闹的跟不上形势了啊。等以后我们有闲钱了,一定会考虑到信用社存钱的,请胡主任放一百个心。
堂哥的话让胡主任不好再说什么了,拎着空包转身要走人,却被堂哥一把拽住了,堂哥要留主任吃饭,去街上最好的馆子请主任。堂哥进房里拿钱,和堂嫂又待了好久才出来,出了门挽着主任的手上街去了。
堂哥还喊来队长、会计作陪。酒席上喝了白酒后喝啤酒,啤酒那时挺稀罕,是堂哥从外面带回来的。两位队委喝得满面红光,回来后对人说,今天信用社主任来看“吴大褂子”,喝了一种怪酒,像马尿。
一顿饭让堂嫂箱子里几百元没了,堂嫂喋喋不休地数落着这顿饭,堂哥听着不耐烦了,骂堂嫂头发长见识短。
信用社胡主任后来成了堂哥的贵人。
乡村“财神爷”信用社的胡主任和我堂哥一次会面,托举我堂哥成了名人。想交结堂哥做朋友的人更多。朋友多了好办事,堂哥办塑料厂那阵子,上门要求入股投资的,要求在厂子做工的人络绎不绝。
堂哥厂子采取国营厂子一样的编制:厂长,副厂长,财务会计,后勤主任兼仓库保管,营销员有三个,全是堂哥早年带出去的徒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