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融合:县域媒体破题之道
作者 张敏 肖丹
发表于 2025年8月

作为县域唯一的官方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肩负着打通基层宣传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当前,全国区县融媒体中心已完成机构整合,正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简单相加、单兵作战”向“深度相融、全媒传播”的崭新时代迈进,但在实际运营中仍存在思维僵化、内容同质、创收乏力等问题。县域融媒如何突围?寻找破题之道刻不容缓。

认清长短板:在“垄断性优势”与“资源瓶颈”中找定位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优势在于其深入乡镇、村社等基层组织的触达能力是任何商业平台无法复制的核心资产;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喉舌”,拥有政策信息首发优势以及官方解读的天然公信力;同时还拥有本土叙事的首发报道权,以及对本地事件、风土人情、民生百态的深度理解和即时响应能力。

其短板在于平台影响力囿于县域范围,内容传播半径有限,突破地域壁垒能力弱;专业采编、技术、运营等人才流失严重,复合型人才匮乏;县财政拨款有限,自身市场化创收能力薄弱,导致技术迭代滞后、内容生产模式陈旧。

在认清自身发展长短板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在“垄断性优势”与“资源瓶颈”中找定位,通过创新性实践,打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尤溪模式”。

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的前身是尤溪县广播电视台,属于公益一类副科级单位,是县文广局下属单位。2018年9月,尤溪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加挂“尤溪县广播电视台”牌子,全权经营管理一家国有企业—福建省朱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尤溪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该中心探索重构媒体融合新体制,创建融合传播新模式,拓展传媒产业新版图,打造“一类保障,争取二类管理”的媒体运行新机制、“事业 + 企业”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深化“四创四融”品牌内涵,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机制体制灵活、人才队伍优化、绩效分配科学、经营能力凸显”的“尤溪模式”。

如今,尤溪县融媒体中心不仅是尤溪县对外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福建省县级融媒体改革的一面旗帜,始终奔跑在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前沿。

破题宣传主业:让“政策声量”与“民生温度” 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创新发展。因此,面对当前信息形态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实现宣传主业的创新突破,推动“政策声量”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

服务县委、县政府:从“传声筒”到“本地化转译”,提升宣传实效。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力的核心在于实现政策落地、民意反馈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即充当政策“翻译官”,变“官样文章”为“百姓语言”,让上级政策在本地“听得懂、用得上、落得实”。这要求摒弃照搬文件的传统方式,运用“政策解构 ∣+ 民生关联”法则,将宏大规划如“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转化为“开小店办证指南”“企业招工补贴速查表”,并制作成方言广播、信息长图、H5互动等形式,再通过网格群、乡村大喇叭、户外大屏等多样化载体同步传播,精准触达。

为了达到政务宣传可感知、有温度、能共情的目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聚焦县域内的重大工程、民生项目时,可通过“月度进度条”短视频记录方式,从动工到投产开展“全过程新闻纪实”。比如,面对“污水处理厂”等问题,可以用Vlog记录居民从“污水恶臭扰民”的抱怨到“水美鱼多”的心路历程,制作“重点工程云监工”慢直播,配以“时间切片”对比图,将抽象政绩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变化。

做活民生新闻:以“参与感”打破“自说自话”。建立“民生需求清单”机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通过建立“民声哨所”与“闭环治理”机制,在微信公众号、APP等自有平台开设“民情直通车”专区,采取问卷调查、乡镇通讯员报送等方式,收集百姓关切;结合线下“网格信息员”网络,策划“记者跑腿”等民生栏目,实地探访部门解决进展,形成“民意收集一记者追踪—部门响应一结果反馈一满意度评价”闭环,再通过可视化呈现“问题解决地图”,增强公信力与用户黏性。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