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爆发到价值沉淀:贵州“村超” 的传播逻辑与实践启示
作者 王永杰 余彩虹
发表于 2025年8月

新媒体深度重构传播生态的当下,一个县级乡村足球赛事——贵州“村超”(全称“贵州榕江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实现了综合浏览量突破1000亿次,全网在线观着“村超”直播人数超6亿人次的现象级传播;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样本”,更重构了乡村题材的传播范式。笔者基于贵州“村超”的实践,从内容创新、流量运营、技术赋能和价值转化四个维度,解析其从地方赛事到城市IP的传播密码。

传播内核:以“人”为中心的内容创新机制

“村超”的传播成功,首先源于对“内容为王”的极致践行,其核心是构建了一套以群众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的叙事体系,让乡村文化从“被展示”变为“被感知”。

群众视角的微观叙事。不同于传统宣传中“宏大叙事 + 景观展示”的模式,“村超”选择以“小切口”传递“大情感”。传播内容聚焦具体人物与场景,95岁的侗家奶奶被称为“村超”最大股东,她的出现让赛事有了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蹲身服务群众的民警、热情的啦啦队姑娘、最美高速收费员等形象,通过日常化的行为展现个体的温度与人情的淳朴。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体故事,实则构成了“村超”温度的集体记忆。

这种叙事策略精准契合了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一受众在观看这些故事时,能通过情感共鸣获得心理认同,进而主动参与传播。不做生硬的文化展示,而是通过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村超”的温度。数据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仅95岁侗家奶奶赞助贵州“村超”的相关视频,在抖音单平台的播放量就突破5亿次,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情感的重要纽带。

文化符号的生活化转译。“村超”将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地域文化符号融入赛事的每一个环节:中场表演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民族舞蹈队担纲,啦啦队的服饰是地道的苗绣工艺,冠军奖品从“一头猪”到非遗手作,酸汤鱼、卷粉等美食成为观赛“标配”。这种“文化可感化”传播,打破了受众对乡村文化的刻板印象,使“真善美”通过日常场景自然传递。更具创新性的是,“村超”通过“小教练指导孩子踢球”“民警蹲下来为群众解决问题”等画面,展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实现了“正能量”传播的“软着陆”。

传播载体:多元协同的流量池生态构建

“村超”跳出“官方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官方主导 + 全民参与 + 媒体共创”的流量池体系,实现了流量的“自循环 外溢”。

自建矩阵,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村超”摒弃新闻发布会等传统形式,打造“主账号 + 子账号 + 群众账号”的三级传播矩阵。一是通过官方账号聚焦赛事直播,保证核心信息的权威性;二是返乡青年 @ 贵州村超推荐官阿毅, @ 贵州村超航拍师等个人账号深耕垂直内容,用个性化视角解读赛事背后的乡村故事;三是群众通过手机随拍随传,形成“全民皆记者”的传播态势。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