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视频以其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独特优势迅速崛起,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场景下获取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主流媒体通过将短视频与图文有机融合,创作出大量兼具广度与深度、速度与温度的优秀融媒作品,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果,增强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巩固了在社会舆论场中的主导地位。笔者意图突破以往仅从短视频或图文单一角度探究新闻报道的局限,将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互补、形态互嵌、传播互融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揭示主流媒体融媒体作品短视频与图文深度融合的特色与规律,展现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一、内容互补:实现新闻报道的时空延展
主流媒体融合短视频与图文报道,构建了多模态、多视角的内容互补体系。二者结合能够形成全新的认知图式,有效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内容形态互补,直观体验与信息深度兼顾。主流媒体通过整合短视频与图文等内容形态,可以实现多模态、多视角、多焦点的叙事协同,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短视频凭借视听符号的直观表达,能够迅速捕捉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与情绪张力,强化用户的临场体验,满足其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并实现快速传播。图文报道则依托线性逻辑与深度分析,为事件提供背景脉络、因果分析及多维解读,弥补了短视频在信息深度方面的局限,两者结合能够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多维度观察。
以2023年7月30日K396次列车暴雨受困事件为例,人民日报采用图文与短视频融合报道策略,从不同视角呈现事件全貌。8月3日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被困两天两夜,K396如何获救?》,8月5日转载《不忘落坡岭!K396次列车乘务组平安归来》,文中嵌入短视频内容,使观众在直观感受现场的同时,通过文字梳理掌握事件始末,从而深化对事件的理解。8月11日,又推出微纪录片《风雨落坡岭》,大量采用乘客拍摄的一手影像,还原了列车脱困的全过程。该作品采用信源交叉印证与情感共鸣手段,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此可见,主流媒体通过图文与短视频互补,从不同层面开展融媒体报道,既能扩大传播范围,又可避免单一媒介形态导致的认知偏差,从而不断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力。
2.认知图式创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交织。短视频与图文互补能够在广大用户的认知维度与传播效能层面形成双重增益效应。短视频依托动态影像、同期声、蒙太奇剪辑等手段,通过视觉传播激活用户的感官体验,强化用户的“视听在场感”。图文则运用理性概念与逻辑链条,完成对新闻事件的结构化解读,满足用户的认知需求。二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符号转译形成系统性认知框架,进而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央视新闻2025年4月15日发布融媒体报道《全网点赞!少年“厨神”徒手切土豆、潇洒颠勺…》将短视频、动图、文字有机结合。其中,短视频和动图聚焦学生野炊时的动态场景,借助现场音画还原少年烹饪的精彩瞬间,以视觉方式强化用户体验。文字部分则系统梳理活动背景,详细说明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举办的学校、时间、参与人员以及特殊环节,如选食材、徒步等,并在文末特别强调安全保障措施,满足了受众对事件全貌的认知需求。
3.时间空间延展,横向广度与纵向深度耦合。主流媒体通过建构短视频与图文的多形态、跨模态协同机制,在新闻报道中实现了深度与广度的统一。短视频借助无人机航拍、多视角切换等空间化叙事手段,以360度全景呈现、分屏技术同步展示等策略,横向延展了新闻事件的共时性广度,实现了多线程信息的空间聚合;而图文报道则通过时间轴、可视化数据与因果逻辑链,纵向解析事件背景与影响,构建了系统化的认知框架。例如,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联合河北省文物局推出的“守护长城传承精神”青年荟专栏系列报道,采用10期图文报道、微视频、国风SVG手绘海报的融媒体产品形态,以纵横交错的内容布局展现新时代文物保护青年代表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