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来自《重庆日报》的新闻评论《致敬重庆致敬人民》荣获一等奖,成为地方媒体中唯一一篇荣获新闻评论一等奖的作品。该作品既有高屋建甄的宏大叙事,又有见人见物的故事细节;既有严谨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感人至深的细腻表达,是一篇文质俱佳的评论。作品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转载66次,阅读量达470万次。笔者以近年来该报新闻评论的创新特色为题,从文风创新、价值引领、思维转换等方面探寻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一、新闻评论文风创新的发展探索
作为中共重庆市委的机关报,《重庆日报》是当地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报纸。近年来,该报在遵循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作严谨性的基础上,以受众为导向进行文风创新。改进文风,关键在于积极改变姿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既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趣。通过观察该报近几年新闻评论作品可见,文章选题更加贴近时代潮流,文体符合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也更加有网感,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1.议题富有时代感知力,做新时代的记录者。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之歌。新闻评论的选题无论是重大主题宣传还是热点焦点事件,都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新闻评论若缺乏时代感知力,便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该报推出了《天天聊会》栏目,并组织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对全国两会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和相关表述进行了及时跟进和评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2024年3月7日,该报推出《让共建“通道”再提速》,聚焦重庆连续三年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出全团建议,强调这是因为牢记使命,所以“不变”,而谋求提质升级则强调有所“变”。在这变与不变之间是新重庆唯实争先、创新突破的奋斗缩影和决心彰显。2024年3月12日,该报重磅推出全国两会评论专版,用5篇评论文章和一篇漫画评论对公众关注的两会热点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遏制网暴“伤企”刻不容缓》关注网暴上海企业和企业家的现象,《呵护山城小店的大梦想》关注小店经济,《今天起,“植”此青绿》关注植树节,《从“互联网 ∣+ ”到“人工智能 + ”》关注两会上科技议题,《是时候打破“休而不息”了》关注职场人反映强烈的离线休息权保障问题。
2.多用“小段 + 碎句”,行文追求“小而美”。小屏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手机,主流媒体要想突出重围占领舆论制高点,就需要创新文体。该报的新闻评论在小屏时代不再用传统文体捆绑表达的自由空间,而多用“小段 + 碎句”的行文优化表达,呈现小而美、短而精的文章语态,更方便受众阅读。《致敬重庆致敬人民》是一篇近5000字的大评论,但文章构成全是小段落、小碎句、小细节、小场景,如“我的城,我守护”“什么是重庆人?”“重庆人是什么样的人?”等寥寥几字便可自成一段。全文100多个自然段,文字连接起来,没有给人冗长感,这是因为其节奏和情绪都把握得较好。从这个角度看,该报的新闻评论已不同于传统评论,更像散文和小说。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这种文风探索是可行的,特别是对于长篇评论而言,一口气读完,也不会让受众感到沉闷,更适应快节奏、碎片化、轻阅读的新媒体传播趋势。此外,相较于大段、长句的评论,“小段 + 短句”的写法,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能用3个字讲清楚,就不用4个字,更能清楚阐释想表达的思想见解。
3.串联“故事 观点”,有深度也有网感。“故事 ⋅+ 观点”的模式也是新闻评论的创新手段之一,正如该报评论团队的创作口号:“最有深度是故事,最动人心在场景,最有思想在理论,最大价值靠传播”。为了提升文章的可读性、表现力,在评论中讲好故事,运用故事充当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成为《重庆日报》新评论的探索尝试。尽管有不同声音认为,这不像传统意义的评论,但是对于提升评论的吸引力、传播力具有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在《问信心》一文中,“90后”王柯通宵达旦、不分昼夜,争取到重庆师范大学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0后”童龙跋山涉水、攻坚克难,让更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60后”刘汉龙啃“硬骨头”、下深功夫,日夜思考“地下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