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对政府信任的建构及其影响
作者 张爱军 江飞亚
发表于 2025年8月

互联网时代,在政策鼓励及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一些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媒介形态不断从传统媒体向门户网站、从“两微一端”向“两微多端”发展,媒介形式衍生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多种表现方式,对于打通“官方”“民间”两个政治舆论场,对于公众获取政治信息及构建公众对政府信任度具有明显作用。

一、政务新媒体以及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

随着当前政务新媒体形式多变,公众对政务新媒体的界定还存在困惑,显现出对政府信任整体性和差异性认知特点。

1.政务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政务新媒体是各级行政机关等具有一定权威的机构,为满足公众网络互动习惯,在线上开设的政务账号,是当前政府在互联网上与公众交换信息、协同治理的重要手段。

从政务新媒体的语义内涵来看,可以将政务新媒体拆解为“政务 ⋅+ 新媒体”:“政务”泛指行政事务,指政府所要从事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而“新媒体”定义较为复杂宽泛,“新”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政务新媒体的外延十分丰富。

从领域称呼来看,与政府组织相关的网络化政务服务也被称为“电子政务服务”等。从信息发布内容来看,承担政府及相关组织线上政务的媒介平台,如政府网站、政务客户端等开设政治专栏或定期转载政务信息的媒介平台。从运营主体来看,大部分政务新媒体的运营主体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同时,一些具有较大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政治意见领袖所持有或参与的第三方账号和平台也属于政务新媒体的组成部分。从表现形式来看,由政府及相关组织入驻媒介平台所开设的政务账号属于政务新媒体范围,如政务抖音号、头条号等。

2.政府信任的作用及其特征。政府信任反映了公众对公共行政权力的一种评价,它的获得与政府公共行政效果有关,是政府行政活动在公众心理层面的反映。政府信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是政策执行的前提,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政府信任具有整体性特征,受到公众对政府及组织既有行为和绩效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对政府未来行为和绩效稳定预期两方面的影响。政府信任具有差序性特征,是公众与政府长期互动中产生的,受到政治环境的规制以及媒体宣传对公众潜移默化的“涵化”影响。一方面,公众习惯于将政府权力与信任程度进行正向连接,政府层级越高,权威性和公信力越高;另一方面,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媒体机构的宣传力度越大,公众的接触频率就会越频繁,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越高。

二、政务新媒体的创新融合与深层勾连

相较于传统的政务媒体,新媒介时代的政务新媒体已不再是政府及相关组织基本职能的简单延伸,更是政府组织对其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技术属性的嵌套融合,是政府及相关组织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下沉。

1.功能嬗变与政府信任。随着互联网发展逐渐下沉,政治传播去中心化发展,传播主体更加强调“用户至上”,从关注宣发到注重服务,从引导“流量”到激活“留量”,政务新媒体对公众的政府满意度及信任度产生影响。在功能设置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多节点传播导致传统专业化组织被大众传播分解,政务媒体面临在多主体传播媒介中的“突围”困境。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名片”,积极调整形式适应用户需求,从传统的垂直化传播到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许多政务平台开通的政务服务、意见信箱等端口使得政务服务更精细全面。在形式表现方面,政务新媒体逐渐从分散单一的简单传播转向创新多元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创新化、集群化、多媒体平台联动趋势,其形式创新及用户服务对构建公众信任有一定的影响。

2.场域引流与政府信任。当前公共传播主体信息引导难度增加,政务新媒体从公共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转移,有利于实现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融会贯通。其中,公域流量主要是指平台型媒体上开放的公共流量,如传统的政府网站、政务客户端等,强调其公共性。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