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纪录片的广西文化景观叙事新形态
作者 陈贝贝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深入阐述,强调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以塑造一个更加正面的国家形象。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理念,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理论依据。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兴的电视艺术形式——网生纪录片的发展日渐受到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提倡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创新,而网生纪录片在多个领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价值提供了实证支持。“网生纪录片”是专为网络用户生产和制作的作品,以“网播网制”和“故事化”为特点,在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注重真实内容、人文精神与互动性。学界对其定义尚存在不同观点,但普遍认为其强调的是互动性与传播性,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彩,主要面向年轻网民。当前学界对网生纪录片的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抑或是针对个案进行评述研究。网生纪录片中的对广西题材的关注较多,这些纪录片旨在展示广西的文化、历史和生态美景,有助于传播广西新形象,讲好“广西故事”。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理念对网生纪录片的创作风格的影响,探索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网生纪录片的广西题材创作的叙事策略。

一“景观社会”理论与广西形象新景观

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在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影像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景观社会”就是一种影像的社会,影像决定并取代了现实,影像统治着一切。生活在景观中的人们,被动地消费商品景观和服务,通过形形色色的媒介来把握这个世界,而不是积极地、创造性地投身于其中。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会已被影像所主导和取代,其中视觉感官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核心,超越了触觉等其他传统感官。

笔者借鉴景观社会理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影像产生的“景观”现象对于广西文化景观形象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明与精神的总和,不仅包括肤色、服饰、饮食、语言和建筑等物质层面的元素,还涉及人际交往、生活模式、民间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而网生纪录片,作为地域文化沟通的关键工具,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其所蕴含的社会认知意义、历史文化特质、文化继承性以及艺术鉴赏性都受到了广大学者的一致肯定。它们在传统实证性的基础上,成功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独特人文价值,真实展现了地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广西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旅游等资源为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景观社会”理论的指引下,广西地域文化不再只是传统的文化景观,而是被转化为一系列具有影像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传统纪录片中展示的广西多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壮美的山水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等片面的形象。而在互联网影像的推动下,广西的多元文化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呈现,为更多的人展现了广西的魅力和深厚内涵,使得广西形象得以更全面、多角度以及积极客观地展现。在网络流行的新时代背景下,广西文化景观的传播也随之发生变革,其中传统与现代得到了融合与碰撞。媒介景观对人们的思维、感情和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网生纪录片的创作新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这一独特的现代化轨迹着重于文化建设,尤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十年来,网生纪录片以其新颖的叙事与展现方式,呈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的众多成果。网生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全新的传播模式,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更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和体验,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细致的个体情感描述。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