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体性:非遗春晚的中国叙事与全球表达
作者 郑恩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全球化浪潮与民族复兴的时代交汇点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锚定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符号的有效转译,重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话语体系,成为亟待深入探究的时代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符号转译与文化话语重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理论创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世界观,又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和实践基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辩证统一。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在“两个结合”指导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论述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与创新性。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2025年乙巳蛇年春节作为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其文化意义与全球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2025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非遗春晚”)应运而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典型案例。2025年1月31日至2月1日,非遗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精选全国300余项代表性非遗项目,集结近千名非遗传承人,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打造了一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表达的文化盛宴。

1.符号学与话语转译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本研究构建了符号学与话语转译理论相结合的整合性框架,从符号生产、意义转化与跨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分析非遗春晚的文化表达创新。符号学理论为理解文化符号的生产与转换提供了基础,而话语转译理论则聚焦于不同文化语境间的意义协商过程。

在理论层面,本研究主要运用洛特曼的“符号域”理论和阿帕杜莱的“全球文化流动”理论。洛特曼的“符号域”理论揭示了文化边界的动态性与符号转译的重要性,认为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转译机制”实现意义的转换与重构。阿帕杜莱的“全球文化流动”理论则为理解文化符号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变异与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构建“符号生产—话语转译一文化实践”的分析框架,从三个维度考察非遗春晚。一是符号选择与重构,考察传统文化符号如何经由现代媒介技术重新编码;二是话语策略与叙事建构,探析如何通过特定叙事模式构建新的文化话语;三是跨文化传播与接受,研究文化符号如何在全球语境中实现有效传播与文化认同。

2.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与“弹性文化转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得到表达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表征应包含物质符号层、制度符号层和精神符号层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化的表征系统。非遗春晚作为文化表征,同样体现了这三个层次。物质层面上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与产品;制度层面上体现了新型文化生产机制与传播体系;精神层面上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内涵。

基于对非遗春晚实践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弹性文化转码”概念,指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语境中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通过符号重组、意义重构与媒介重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一概念整合了曼诺维奇的“文化转码”理论与布林格沃斯特的“文化弹性”理念,强调文化传承的弹性与创新性。“弹性文化转码”具有“选择性保留”“创造性重构”“语境化适应”三个核心特征,共同构成动态平衡的转码系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持本质特性的同时获得现代表达的活力。

二、符号层叠的共时性建构:非遗春晚的美学创新与文化重构

非遗春晚在符号生产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多维度交织,构建了一种“符号层叠”的表达模式。符号层叠是指不同时空、不同文化来源的符号系统在同一文本中的多层次叠加与互动,这一概念强调符号意义的多层次性与互文性。通过符号层叠,非遗春晚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与美学重构。

1.“传统一现代”的共时性表达:从文化记忆到时代美学。非遗春晚创新性地构建了传统与现代并置共生的符号体系,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时间界限,形成了一种“共时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既呈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深度,又体现了现代审美的时代特质,创造了传统与现代对话共存的文化空间。

在舞台设计上,非遗春晚主舞台匠心独运,以画卷、卷轴为视觉标识,仿若历史长卷,又如飞虹拱桥,前区布置水系波光荡漾,巧妙勾连非遗古今。这种空间设计体现了“空间生产”理念,空间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文化实践与社会关系的产物。非遗春晚还借助灯光秀,用非遗照亮雄安多处地标,向城市拓展舞台空间,呈现了雄安新区智慧城市蓬勃兴起的景象,展示了新时代雄安人民的美好生活。

在节目编排上,非遗春晚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单元构建了南腔北调、欢聚一堂的整体叙事。《十二粉蝶》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的创新融合;《空城计》节目中,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与汪氏皮影传承人跨界合作,将传统京剧与皮影艺术有机结合,呈现出京味十足的艺术表达。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