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东南亚作为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区域,始终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重要市场。该区域的地理邻近性与文化同源性形成复合优势,为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条件与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使中华文化在该地区对外传播中能够抢占先机。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外交关系,到2021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完成从对话到深度合作的跨越,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已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形态。在此过程中,中国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文明互鉴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溯源与关系构建
电影作为以现实为基础,以艺术为手法的艺术形式,兼具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重属性。就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而言,其不仅承载着输出商业价值的经济功能,更成为搭建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
1.早期交流与市场开拓。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与东南亚地区已形成实质性的跨国媒介互动格局。旅居东南亚的海外华侨作为文化中介的积极追随者,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初始受众矩阵。同时,东南亚地区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核机制使得中国电影有着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白毛女》《中华儿女》等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时间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政策推动、机构设立和外交合作,积极输出电影,满足了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文化需求,并借助当地电影市场的空白期扩大了影响力。这种早期交流与市场开拓,为中国电影在该地区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双向交流与文化互鉴。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由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交流,通过参加东南亚地区举办的电影节展、线下举办各种活动、借助纸媒等举措努力宣传中国优秀影视文化,两地电影从业人员之间的商业交流也日渐频繁。徐克导演在越南拍摄的《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大获成功,饰演主角小马哥的周润发也一度家喻户晓,由此标志着两地电影合作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开始逐步译制东南亚地区的进口电影。中国与东南亚的电影交流不再限于作品展映,更延伸至行业互访、联合制作等领域,为区域文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深入发展与文化共融。1991年,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联盟开启了对话进程,双方的合作步入新阶段,电影产业的交流也日渐增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电影交流带来新机遇,中国电影人开始更加注重挖掘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特色与社会议题,尝试将当地元素融入创作之中,以增强作品的跨文化吸引力。此举为两地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观影体验,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202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电影事业开启深入交流阶段。中国电影在内容创作上也开始主动融入东南亚元素,力求实现文化上的共鸣。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媒介,其作用愈发凸显,成为连接两地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现状与受众心理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景观。基于此,笔者从传播现状与受众心理两方面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以精准把握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复杂身份认同困境,为实现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有效传播与深度认同提供理论参考。
1.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现状分析。美国学者迈克尔·H.普罗瑟对于跨文化传播有着这样的见解:“在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受众消费偏好的基础上,输出具有共同文化经验的内容,在文化心理层面找到契合点。”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依赖于当地的华侨华人群体,排片率低、排片时段不佳、审核严格等客观因素和文化与语言差异导致的隔阂,使得东南亚地区的电影受众对中国电影存在类型固化认知,认为中国电影仍局限于武侠、古装等传统题材,对现实题材作品的接受度普遍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