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短视频传播特色
作者 郑欣
发表于 2025年8月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竞争优势,各大戏曲曲种纷纷搭乘新媒体便车,利用新媒体便捷的传播渠道,寻找曲种与不同媒体的复合受众,扩大戏曲影响力。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以河南曲种豫剧为依托,以河南群众为基本盘,面向全国受众持续稳定输出豫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不断扩大曲种影响力。与此同时,《梨园春》在传播方面也积极拥抱新技术和采用新形式,在抖音这一移动短视频平台中开设官方账号,通过对自身栏目内容进行二次剪辑,以更快节奏发布、更精练内容、更充分互动,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流量与粉丝用户,为同类型戏曲栏目及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效借鉴。

一、立足传统文化打造个性化戏曲传播平台

戏曲文化传承千年绵延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兼容并包与不断创新。《梨园春》栏目在抖音平台立足传统文化并寻求差异化发展,以高质量原创作品吸引受众关注,有效维持了戏曲文化热度,实现了节目的良性传播。

1.深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个性化短视频传播。中国戏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豫剧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具有其自身的传播特质。近年来,《梨园春》深挖传统豫剧的丰富内涵,以河南特色、中国特色为栏目内核,邀请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行当角色的戏曲粉丝与专业演员,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出,推出了一批特色原创内容,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并通过抖音平台进行传播,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诸如《探阴山》《红灯记》《寻儿记》等传统豫剧长段在短视频平台中竞相争艳,演员在唱腔、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创新,既让受众感受到传统豫剧文化的魅力,又能够欣赏到新的表演形式。2024年3月25日,《梨园春》栏目推出的《抬花轿》选段由著名豫剧艺术家王红丽穿戴专业行头进行表演,在表演形式上由四位外国轿夫进行“抬轿”,不仅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还受到了更多国外受众的关注。

2.创新内容呈现手段,多角度诠释戏曲魅力。中国戏曲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唐代中后期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戏曲艺术与戏曲剧目。历经千年发展,戏曲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对粉丝而言也有着独特的魅力。《梨园春》栏目将戏曲与学生课本内容有机结合,推出了《课本里的戏曲》系列短视频,讲述木兰从军、苏武牧羊、将相和等历史典故,在巩固原有受众基础上有效地吸引了学龄期儿童对戏曲的关注。此外,《梨园春》还将网络热门视频与戏曲进行有机嫁接,借助热门视频已经形成的平台流量,为账号导流从而获取更多关注。2023年6月11日的抖音视频“现场改编歌曲串烧集合,新颖的唱调,有趣的作词,你听过吗”将相声表演、网络段子与戏曲三者结合,实现文化破圈,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多方位寻求社会结合点。戏曲短视频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方式;它以戏曲为介质,创作和传播出有人情味、有正能量、为群众所呼唤的作品。在传统戏曲内容中,大多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为主人公,而对于创造社会历史的人民群众鲜有关注。《梨园春》栏目在推送剧目中,除遴选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近的“木兰从军”“将相和”等历史题材外,还着重推送《村官李天成》《红灯记》《焦裕禄》等具有时代风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现代红色故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例如,为了让更多受众了解豫剧文化,2024年3月31日,《梨园春》短视频传播平台推出了梨园春版《上春山》,紧跟受众关注的热点,将传统豫剧的歌词和《上春山》的编曲进行了结合,收获了较为明显的传播效果。

二、以剪辑制作打造全新的豫剧视听盛宴

传统戏曲融合了音乐、动作、台词等多种艺术元素,在移动短视频平台具有较强的表现张力。《梨园春》栏目官方抖音号将戏曲文化与社交媒体传播特征相融合,着重在剪辑制作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为用户呈现了全新的豫剧视听盛宴。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