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与时空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学者保罗·亚当斯说,地方和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而媒介既可以指具体的媒介内容(如书籍、信件、电视节目、网站等),也可以指具有实体的传播技术和机构(如影响全球娱乐业的MTV公司、影视集团、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以及依托这些技术和机构组成的网络。新媒体的多重属性使城市一文化一景观之间的两两关系均产生变化,特别是新兴媒介的介入使城市空间逐渐变为城市文化景观,进而成为游客进行休闲体验的场所。笔者基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选取了部分城市文化景观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新媒体时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和传播路径,揭示新媒体对城市文旅业的影响,反思新媒体介入城市文化景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城市文化景观传播中的“空间”
文化景观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承载着一些关于城市的古老记忆和现代感受。城市记忆如何产生?基于空间视域的理解,城市记忆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空间,城市的建筑、景观、公共空间等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的独特记忆。当前,借助媒介书写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记忆的建构更加多元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全方位介入大众的工作生活,再加上数字媒体在其中发挥着与日俱增的建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重构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生成了一个不断冲突的、协商的、流动的阈限空间,进而诞生了新的城市文化景观。
1.记忆与空间:记忆建构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城市是人类集体记忆的场所,记忆的源泉来源于信息从实体空间流向媒介空间再到社会空间,并将情感体验非常自然地融进了景物与时空中,从而建构记忆的空间性。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实体空间的支撑,为大众的情感释放、身心体验提供空间载体、创造全新体验。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发展历程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忆叠痕,是连接城市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场。因此,带有记忆和意义的感知体验赋予人们所处城市独特而难忘的地方特质,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地方感”。例如,山西大同地处雁北塞外,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到处充满着古朴沧桑的韵味,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大同古城的独特魅力和典雅气质。古城内的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艺术,建构了一个大众与大同古城历史、空间对话的场域,将古城悠久的乡愁记忆和现代时尚的城市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如山城重庆,洪崖洞、城轨穿楼、城市立交桥等热门打卡点,再配上火锅、小面、毛血旺、红糖糍粑等众多美食,让其多了一些烟火气和松弛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近几年,重庆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巧妙融合,打造出“生活在2050的8D城市”“东方魔幻世界”“赛博朋克”等标签,让游客沉浸在具有未来感的城市中,在超现实的城市景观里体验独具一格的“重庆生活”。
2.空间与媒介:空间依托媒介产生多元传播价值。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空间作为社会实践的场所和中介,一方面起到连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多样化的空间意义建构进程。新媒体融合交互、虚实融生的特点,促使大众既关注媒体建构出来的虚拟图景,也关注城市现实的文化景观建构,为进一步探究空间对城市形象传播、文化传播的叙事奠定了基础。
一是对传播主体的价值,空间媒介化程度的加深。城市作为人与社会相互建构的实践场所,为人的交往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空间载体,形成了一个凝聚着丰富想象力的场域。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以参观者的亲身体验为基础的传播活动,通过景观设计、建筑风格、公共艺术等传达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引领人们直观地感受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推进,空间媒介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空间通过影像技术进行空间生产和再创造,成为新的打卡景点,也影响了人们的感知和行为方式。
二是对传播客体的价值,受众对城市形象感知的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