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广告行业的数字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这不仅改变了用户的内容消费方式,还推动了广告从传统插播模式向更个性化、沉浸式的原生视频广告形式转变,提升了广告的互动性和用户体验。5G技术的普及为高清流媒体和实时互动体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提升了个性化内容的精准投放。随着用户对视频内容需求的快速增长,视频逐渐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媒介。传统插播广告因破坏观看的流畅性和用户的沉浸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原生视频广告,这种广告形式能与视频内容无缝结合,自然嵌入品牌信息,在不打断用户沉浸体验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广告传播效果。
一、混合现实技术在原生视频广告中的应用
混合现实MR(MixedReality)技术是一种能将视觉内容精准融入现实世界或实拍视频场景的视觉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光学透视OST(Opticalsee-through)和视频透视VST(Videosee-through)两种形式。光学透视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但实现难度较高,目前还属于技术探索阶段。采用光学透视的量产设备较少,如微软的Helolens。视频透视能利用环境传感器、高性能视频混合技术结合当今成熟的视频拍摄设备,实现一定的混合现实效果,虽然对现实世界的重现有一定的延时和失真,但技术相对容易实现。采用视频透视的量产设备较多,如苹果VisonPro、PicoUltra等,且该项技术还能兼容到手机、电视等非专用眼镜上。考虑到混合现实眼镜的普及程度,以及视频广告的传播特性,使用视频透视技术进行广告与视频内容的合成,是目前相对较容易实现、成本可控、传播有效的方式。
在混合现实技术的核心应用中,视觉匹配与运动追踪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视觉匹配技术通过分析视频中的场景特征(如建筑物、地面纹理或物体形状),将广告内容精准定位在这些元素上,并随着视频中场景的变化实时调整显示效果。运动追踪则保证了广告元素与场景中的动态物体保持同步,使广告与环境完美融合。这些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和航空领域,随后逐步扩展到商业广告领域,尤其在动态广告植入中展现了显著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在棒球比赛的直播中实现商业化应用以来,混合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赛事、综艺节目、新闻直播和影视作品中。通过这项技术,品牌标识与产品展示能隐蔽而灵活地嵌入视频内容,大幅提升了品牌曝光度的同时还对用户潜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生视频广告是一种通过与平台内容自然融合,将广告信息以一种非打扰方式传递给用户的沉浸式的广告形式。不同于传统广告的插播形式,原生视频广告使广告内容与媒体本身内容相匹配,模糊了广告与内容的界限,从而减少用户的抵触情绪,提升了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央视纪录片《螃蟹的征途》首次应用了混合现实技术,将广告元素无缝融入场景背景,在墙壁上插入品牌广告画面自然衔接,用户难以察觉这些内容是通过后期技术植入,与用户的视觉环境无缝融合,不仅避免了插播广告的突兀和干扰,还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曝光度,保持了纪录片内容叙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此外,虚拟广告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无须重新拍摄场景或布置实体道具,同时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广告内容,使广告主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允许广告内容的无限次复用,显著地降低了制作成本。综合来看,混合现实广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用户体验与广告效果的平衡。
二、混合现实技术推动原生视频广告内容融合创新
混合现实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原生视频广告的发展,通过视觉匹配和动态追踪,将品牌或产品无缝嵌入到视频内容中。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64年提出媒介生态学理论,认为媒介形式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超过其传递的内容。在混合现实广告中,该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广告不再是独立的插播内容,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与视频内容自然融合,使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