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主题文化短视频传播特色探究
作者 郑晓迪 张国政
发表于 2025年8月

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革命斗争与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将沂蒙精神的特质总结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下,沂蒙地区的政府与群众共同参与,拍摄沂蒙红色文化主题短视频并上传至新媒体平台,打造媒体传播矩阵,促进沂蒙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2025年2月,政务新媒体“文旅临沂”抖音账号拥有54.8万粉丝,点赞量724.8万次,其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24.8万;自媒体账号如“沂南燕子爱生活(沂蒙)”抖音账号粉丝量达10.5万,累计获赞90.1万,其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6.5万。

一、政务新媒体在沂蒙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中的主导性作用

笔者对政府或所辖机构所创办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及其所发布的沂蒙红色文化主题短视频展开探,从“人、物、场”三维度介入,对短视频“创作一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创作基础、内容素材、传播效度展开剖析。

1.聚焦“人”:凝聚老兵、演员等多主体作为创作基础。在短视频“创作一传播”过程中,人作为核心行动者,其身份、行为、情感的呈现对短视频的叙事铺陈、意涵表达具有重要意义。政务新媒体在短视频中所涉及的人物主体包含老兵、演员、学生等。从人物范围与作品表达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务新媒体所创作的短视频兼具广泛性与深入性的双重特征。“费县党建”在2024年10月发布的视频中,通过对沂蒙老兵张景元的采访,对其参与抗战过程中的经历、感悟展开叙述,深刻而真实地表现出沂蒙精神中“生死与共”的特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微信视频号平台开设“好客山东之声”账号,在其发布的“《我们的河山》剧组在临沂”主题短视频作品中,演员通过将自身对沂蒙红色文化精神的了解、体悟进行叙述,生动地传递了沂蒙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内涵。通过聚焦“人”,政务新媒体所拍摄的沂蒙红色文化短视频不断拓宽创作的人员基础,也逐渐扩大了视频的受众群体,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2.融合“物”:整合非遗、好品等特色产品作为内容素材。临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特产等特色资源,受到沂蒙红色文化精神的影响,许多物产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延展出与红色文化相映照的精神特质,成为沂蒙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表达载体。抖音平台“文旅临沂”账号于2023年12月发布的视频中,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扎染技艺与红嫂家乡、沂蒙红色文化之间的关联,向公众传递了临沂蓝印花布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历史意义,映射出红色文化照耀下沂蒙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承。中共沂南县委宣传部在微信视频号开设的“i沂南”账号在2025年春节期间,制作多期“沂南好品我推介”主题短视频,选取具有沂蒙文化特色的布艺玩偶、孟氏泥塑等展开介绍,而这些好品在创意设计、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沂蒙红色文化中红嫂、士兵等符号元素,以好品推介的形式展开传播,间接带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产品凝聚着沂蒙红色文化符号,是传播沂蒙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受众了解、热爱沂蒙红色文化的“触点”之一,以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中介,使得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得以具象化表达。

3.构建“场”:立足影视基地、乡村等多元场景提升传播效度。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短视频拍摄场景的选择能够影响信息表达、传播范围,因此场景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新华每日电讯”发布的视频中,向公众展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拥军支前”沉浸式体验项目,将影视基地中设置好的“战斗”场景呈现出来,特定的场景不仅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爱国热情,同时也给线上观看短视频的网友以心灵震撼,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也更加深入。“临沂党建”微信视频号发布的《一镜到底·老区新颜》系列短视频中,聚焦烟庄村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作为拍摄场景,展示出沂蒙六姐妹家乡“旧貌换新颜、红色永流传”的发展现状,通过一镜到底的形式,将红嫂家乡的特色民居、食品以及红色故事串联在6分钟的视频中,向观众展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现状。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