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信息消费时代后,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引发了深远变革,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一进程不仅重塑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消费模式,还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其生活方式、思维及社交习惯。为适应传媒行业发展新趋势,如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个性化和传播速度的实时化,高校传媒教育需及时应势调整。我国高校需紧密结合行业变化,加快教育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及跨文化传播等能力,并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育。
一、传媒人才复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依据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演进催生了传播场景、生产工具与行业视野的系统性变革,倒逼高校传媒教育建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新型传播体系构建框架下,遵循媒体融合规律,将产业发展趋势转化为教育供给要素,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适配。
1.国家对传媒人才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与传播模式的深度重构,使我国传媒行业步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明确提出,传媒人才需具备技术操作能力、内容创新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五大核心实践能力。其中,技术操作能力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数字工具(如Pr、AE、Python)的应用,还需理解智能媒体技术(如AIGC)的底层逻辑;内容创新能力强调跨平台叙事策略的构建与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跨文化传播能力则涉及国际议题的敏感捕捉与本土化内容的适配转化。此外,问题解决能力需聚焦于舆情研判与危机管理中的伦理决策,团队协作能力则需通过项目化管理和多角色协同实现资源整合。这一能力框架突破了传统“采写编评”的单一技能导向,凸显数字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为高校实践教育目标提供了精准锚点。
2.现代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现代传媒行业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应用,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要求传媒人才不仅具备传统的新闻采编、广播电视制作等能力,还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数据分析、用户研究等实践技能。现代传媒市场竞争激烈,要求传媒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吸引和留住用户。这就要求传媒人才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紧跟市场趋势,创作出高质量的传媒产品。
3.政策驱动下的传媒教育体系改革。在政策实施层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系列纲领性文件,系统构建起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其中三个维度尤为突出:一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要求传媒类院校构建“全流程 + 全媒体”的实践教学矩阵,重点建设覆盖智能媒体技术应用、超高清制播系统、融媒体新闻生产等领域的现代化实验室集群;二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传统新闻传播学基础上整合数据科学、信息工程等学科资源,形成“技术赋能 + 内容创新”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三是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监测实验室功能实现度、课程创新度及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政策特别强调“双平台”建设战略:在物理空间层面,要求建设具备4K/8K超高清制播、沉浸式内容生产等前沿技术配置的实践平台;在虚拟空间层面,则需搭建云端协同的智能教学系统,形成“虚实融合”的传媒教育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