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 93.8% 。这说明观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短视濒作为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流行的背后隐藏着技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干预。在短视频的技术座架中,“滑动”机制不仅重构了人的时空体验,更把人卷入无意识滑动与向下沉沦的洪流中。当“滑动”这一指尖动作从手机操作行为升格为生存常态,“沉沦”便从个体的偶发状态转变为固化的群体境遇。笔者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的生存论为理论框架,揭示短视频技术如何通过滑动机制使人沉沦到“非本真生存”的境况中,并指明超越这种境况的存在论路径。
一、从“时间性”到“即时性”:短视频观看行为对人的本真性存在的解构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认为,时间性“是在此在的本真整体存在那里、在先行着的决心那里被经验到的”,是理解此在存在方式的核心特性。这种时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维交织的整体时间,此在通过“向死而生”的本真筹划,将这三个维度统合为意义生成的存在论场域。
从海德格尔的这一视角出发,笔者认为时下风靡的短视频观看行为瓦解了此在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性时间建构本真性存在的可能,将本应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时间转化为碎片化的沉沦时间。一方面,短视频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在观看短视频时把生命时间切割为离散的时间点,并长期滞留于这种非本真时间中难以抽身面向未来筹划自身,而是成为滑动手机屏幕的一枚齿轮。另一方面,由于短视频内容的呈现逻辑是“优待偶然和惊奇的逻辑”,通过推荐算法的精准“投喂”与15秒高潮剪辑,短视频的即时性将时间切割为孤立的快感瞬间。当用户不断滑动屏幕追逐感官刺激时,整体性时间的三维结构被降维为“上一秒沉迷一下一秒遗忘”的断裂链条,时间也从生存筹划转变为存在的断裂。人不再面向未来筹划自身,而是被即刻满足的惯性支配,陷入当前化的牢笼,消解了生命时间的未来优先性。这正是海德格尔批判的“非本真时间”:人“沉沦”于现成事物的操劳,遗忘了面向未来筹划本真性存在的可能。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沉沦”是此在非本真存在的典型状态,表现为此在逃避自身存在的追问,陷入“常人”的平庸化状态。“沉沦”具体通过三种日常现象显现:好奇、闲谈和两可。这三种现象在短视频观看行为中都有所体现。其一,用户沉沦于短视频观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新奇性,短视频通过迎合常人的猎奇心理培养用户黏性,使用户持续被新鲜感和即时满足感所捕获。然而,大多数短视频的新奇性往往只能给人带来感官的刺激,无法满足人对本真存在的深层追问。人们在每一次的机械性滑动中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但最终却淹没在短视频传递出的常人的价值标准和认知范式中。其二,短视频内容对新奇的追求只是一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闲言”。在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闲言”式的标新立异追求的只是表面上的否定性,人无法在这种话语中本真地领会话语之所及的存在。短视频内容更具有这种“闲言”性,它所谓的创新往往只是被算法精心包装过的符号语言,而非真正的存在之思。其三,人在这种状态中陷入海德格尔所说的“两可”境地。在短视频时代,当点赞量成为真理的衡量标准,“转赞评”的指尖实践取代大脑思考,加之短视频平台对用户精准的个性化推荐,使得人们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不断强化既有的认知偏见,对平台推荐的内容不加辨别地接纳。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数字主体,实则是被动接受算法的投喂、成为被数据规训的“认知囚徒”一丧失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迷失于“常人”的匿名统治,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
二、算法“常人”与数据化“此在”:短视频平台对人的异化
在短视频时代,短视频平台之所以能够将用户牢牢绑定在平台上,主要是因为推荐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滑动屏幕、点赞、评论等一系列行为,实时、精准地掌握用户偏好并将其转化为数据资本,进而在无休止的内容消费链中培育用户的使用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