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政务数据共享问题研究
作者 刘凤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政务数据共享

引言

随着区块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利用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政府,通过加强政府感知、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面地提升政府的履职能力,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和效能。建设数字政府的核心在于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政府的建设和发展水平[1]。为了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工作有序发展,中央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为推进我国政务数据共享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全国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和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利用区块链构建可信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数据共享、分析和应用,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充分体现政务数据共享在深化改革、创新治理、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

一、基层政府政务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数据共享数据质量不高

政务数据质量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指标。目前基层政府共享的政务数据质量不高,一是数据集和数据目录更新不够及时,数据编目挂接的数量代表着数据更新频率。当前基层政府政务数据集和目录更新周期长,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获取的政务数据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未对数据进行定期更新整合,各部门间对数据共享的需求不清晰,数据治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度不深,整体的数据共享开发应用水平不高,所以就出现了部门之间的数据不好用、用不好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务数据量多质低,影响了数据资源共享的质量。二是数据标准不够清晰,政务数据资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基层政府主要采取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共享数据,但政务数据的储存形式多样,各部门的数据格式和业务系统接口标准有差异,容易造成数据共享质量不符合要求而无法有效使用[3]。

(二)政务数据共享和利用的比例低

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政务服务应用,依托政务数据共享推动指尖办、掌上办,着力让民生事更好办。指尖办、掌上办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务数据共享工作的发展。关于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一些公职人员对数据共享的认识不够,“数据饥渴”现象仍然存在。在数据共享中会出现数据重复采集、存储等问题,对数据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政务服务数据并未做到各部门互相认证而导致数据的浪费和无效使用。普通群众近三年使用便民服务小程序或者APP的数量中,大多数人都使用了5个左右,在政务电子化过程中出现了政务APP开发过多过滥、数据重复申报等问题,导致群众在网上办理业务体验不佳。

(三)基础设施支撑不足

基层政府各部门使用的业务系统大多数为国垂、省垂系统和市垂系统,本地自建系统少,各部门难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数据共享。同时,政务数据未实现全面电子化,政务数据采集困难。因此,数据难以在本地沉淀,导致数据开放共享难,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从而难以发挥支撑政府决策的作用[4]。

(四)政务数据共享跨部门协同效率低

1.参与政务数据共享的主体缺乏积极性

政务数据具有涉密性和隐私性,一旦发生泄密,数据拥有者会面临风险,所以在政务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顾虑,不愿意主动去共享数据。

2.部门间缺乏沟通

基层政府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数据共享中起到统筹领导的作用,同时仍然需要税务局、监管局等多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实现数据的汇集和共享。但由于基层政府使用的业务系统多为国垂、省垂系统和市垂系统,虽然这些系统建立了垂直沟通渠道,畅通了上下级部门政务数据共享渠道,但是本地的业务系统较少,导致部门横向之间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的通道。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