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赋能零碳校园:智能共享冰箱的碳中和服务机制研究
作者 金辛婕 费思涵 廖美琪 岳夏卉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共享冰箱;校园碳中和;碳排放;ESG框架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色节能低碳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建筑能耗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教育部数据显示,高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8%,其中宿舍区作为高校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用电负荷和资源浪费问题尤为突出。在宿舍限电政策与学生日常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矛盾,例如学生对冷藏食品的需求与私人冰箱高能耗低使用率之间的冲突,亟需通过创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共享冰箱作为一种新型解决方案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传统私人冰箱存在“高能耗–低使用率”的问题,传统私人冰箱日耗电为1.5度,而共享冰箱通过集中管理和使用,日耗电仅为0.8度,不仅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校园人员的消费行为驱动的碳排放总量大,校园人员日常通勤及电力使用是校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高校应大力鼓励校园师生共同参与低碳校园的建设,改变自身生活方式,成为低碳校园的认知者、实践者和宣传者[1]。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研究从共享经济理论出发,提出构建三维协同模型,通过实验证明共享冰箱实际耗电量与空间占用量的实际值,进一步了解高校碳排放量,研究结果为高校推进校园碳中和提供了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

一、理论框架

根据波特共享价值理论,以信息链为载体,构建由设备层、行为层和制度层组成三层次分析框架。

在设备层,通过能效优化与碳足迹削减,提升校园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校园采用集体浴室的洗浴方式。热水系统采用空气热源泵、废水热能回收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热水供应的同时最大程度节约能源;校园给学生免费供给生活用水,宿舍水资源的消耗量较小,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少。在行为层,通过碳积分引导低碳行为,激励学生参与节能行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存储在个人碳账户中并转化为碳积分,积分可以在相应的平台上兑换环保商品或经济福利。在制度层,借助ESG框架下的校企协同,推动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指出,绿色创新在ESG表现与企业价值之间发挥中介效应。积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显著提升[23]。

二、研究方法

(一)碳足迹测算模型

研究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这是一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用于评估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到最终处置)中对环境影响的标准化工具。在此研究情景下,通过LCA对18台共享冰箱与可替代的私人冰箱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而言,基于华东电网排放因子,进行碳减排量的折算。华东电网排放因子是指单位电量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水平,根据计算结果可得,共享冰箱比私家冰箱节省的碳排放量达到10 725 kgCO2e。这一计算结果基于严谨的能源消耗数据及相应排放因子的应用,为评估共享冰箱在碳减排方面的效益提供了量化依据。

(二)数据来源

(1)硬件数据。选用海尔BCD202WGHC290S9冰箱的物联网监测数据。海尔BCD202WGHC290S9冰箱配备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精准地采集冰箱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耗电量、制冷频率、开门次数等。这些数据通过稳定的网络连接传输至数据中心,为研究提供了关于冰箱实际运行能耗的一手、精确信息。

(2)行为数据。借助小程序记录用户使用共享冰箱的行为信息,共收集到3 126次使用记录。小程序的设计基于用户友好原则,具备便捷的操作界面,用户在使用共享冰箱时,其操作行为(如取物物品、取物时间、存物时长等)能够被准确记录。这些行为数据对于分析用户使用习惯、评估共享冰箱的实际使用频率和使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调研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共回收428份有效问卷,问卷支持率达到97%。调研问卷经过科学设计,涵盖了用户对共享冰箱的认知、使用意愿、满意度等多维度问题。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合理的抽样方法,确保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而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用户主观反馈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共享冰箱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接受程度和潜在改进方向。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