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风电与储能:新能源发电的多元应用场景
作者 闫馨月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发电;应用场景

引言

储能技术是满足能源平衡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关键途径,与光伏、风电的协同应用已成为研究和利用的重点[1]。通过合理布置储能系统,可以优化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实现电能的时空转移,从而提高能源供给的可靠度和稳定性。文章将详细阐释光伏、风电以及储能于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剖析其背后的原理、实际效果以及发展潜力,为推进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光伏、风电与储能技术概述

(一)光伏发电技术原理与特点

光伏发电依靠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板上之后,光子同电池板内部的半导体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在电场的作用之下,电子和空穴朝相反方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2]。常见的光伏电池包含单晶硅、多晶硅和薄膜电池等。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比较高,能够达到20%~25%,不过它的成本相对较高;多晶硅电池的成本较低,转换效率在15%~20%这个区间内;薄膜电池具备轻薄、柔性的特点,但是它的转换效率一般在10%~15%左右。

光伏发电具有清洁环保、无噪音、维护简单等优点,并且分布广泛,可以利用屋顶、荒地等场地进行安装。但是发电能力非常依赖光照条件,晚上和阴雨天基本上不能发电,而且白天发电功率也会随着光照强度的改变而波动。

(二)风力发电技术原理与特点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变成电能的过程,主要利用风力发电机来实现发电[3]。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转动,带动发电机的转子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根据风力发电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建设成本低,技术成熟,但是受到地形和风速的限制比较大;海上风电具有风速稳定、风资源丰富、不占用土地面积等优点,但是建设运维成本高。

风力发电的能量密度较大,单机容量也不断增大,现阶段海上风电单机容量已超出10 MW。不过风电同样存在间歇性问题,风速不稳定导致发电功率波动频繁且难以预测,这对电网接纳能力造成困难。

(三)储能技术分类与特性

储能技术的种类众多,按照储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等[4]。常见的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器等。

抽水蓄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大型储能方式,能量转换效率达到70%~85%,可以实现日/周级大规模调峰,但是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大,建设周期较长[5]。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高(可达90%以上),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在分布式储能、短时储能等场景应用广泛,但是成本较高,循环寿命有限。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极高,可以快速充放电,适用于应对瞬间功率波动,但是能量密度低,存储电量有限。不同储能技术的特性对比如表1所示。

二、新能源发电的多元应用场景

(一)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在家庭场景中,分布式光伏系统安装在屋顶,借助太阳能发电。阳光充足时,光伏板发出的电优先供家庭内部使用,多余电量可存储在储能电池中;夜间或光照不足时,储能系统放电,保障家庭持续用电。这样既能提高家庭的能源自给率,同时降低对电网的依赖,在峰谷电价政策下实现电费的缩减。商业建筑如商场、办公楼等用电量较大且存在明显波动,通过在建筑物周边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及屋顶铺设光伏板,与储能系统相结合形成微电网,能够实现电能源的自产自销。太阳光照充足时,光伏板系统作为建筑物主供电;夜间或阴天时,风电和储能系统补充。当微电网内电力过剩时,可向电网售电获取收益。

(二)工业领域的应用

工厂通常拥有大面积的屋顶空间,适合安装光伏系统。光伏所发电力可以直接供应工厂生产设备使用,储能系统可以在光伏电力不足或工厂用电高峰时提供电力,避免从电网购买电力,产生高额的电费。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