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光伏发电;太阳能;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转型
引言
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与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以其普适性、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的突出优势,成为全球能源变革的中流砥柱。
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超过200 GW,同比增长45%。不断下降的度电成本与日趋成熟的技术路线,为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光伏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制约了其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全面替代。储能技术的引入,为化解这一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一、光伏发电:绿色能源的重要担当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据估算,地球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约为173 000 TW,远超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和。高效利用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藏,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实现光电转换的发电方式。当太阳光照射到电池表面时,光子与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电子-空穴对,在PN结的内建电场作用下实现电荷分离,形成电流,从而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1]。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按材料可分为晶硅电池、化合物电池、有机/聚合物电池等。其中,晶硅电池因光电转换效率较高(25%)、工艺成熟度高,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光伏发电的优势
与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具有显著优势。①环境友好。光伏发电过程无废气排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仅为燃煤发电的5%,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②普适性强。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适用于不同地理条件,可就近开发,减少输电损耗。同时,光伏系统的模块化特点赋予其灵活的应用场景,既可大规模地集中式开发,也可小型分布式部署。③运维简单。光伏系统结构简单,静态部件多、动态部件少,运行可靠性高,一般无需专人值守,运维成本低[2]。④可持续性。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是实现能源供给永续化的重要保障。
(三)光伏发电的挑战
光伏发电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①发电不稳定。太阳能资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易受天气、季节、昼夜交替等因素影响,难以持续稳定发电。这对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②占地面积大。光伏电站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在人口稠密、土地紧缺的地区,用地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同时拓展光伏发电空间,考验着专业人员的规划智慧。③消纳瓶颈。大规模光伏并网,对电网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提出严峻挑战。电力消纳“三弃”(弃光、弃风、弃水)现象在局部地区已初现端倪。④设备回收难。随着首批光伏电站的相继退役,如何高效、环保地回收处理废旧组件,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推动光伏发电行业持续进步的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大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光伏发电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光伏发电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欧盟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40%,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光伏发展规划。中国更是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光伏技术不断突破,转换效率持续攀升,度电成本大幅下降。PERC(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HJ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等先进电池技术加速迭代,平价上网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