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原则及可靠性研究
作者 任立涛 武兴邦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原则;可靠性

引言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可以使供电可靠性提升,如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事故处理效率等[1]。与此同时,在实时监测及调整的基础上,有效保证电压及频率的稳定性,能够提高电力系统配电网供电质量等。为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目标,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适应性原则、可靠性及安全性原则。通过有效措施,使电力系统配电网实现可靠自动化运行,进而全面提高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水平。

一、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供电可靠性及质量

电力系统配电网在自动化运行期间,可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当出现故障情况下,系统能够及时对故障点进行定位,然后对故障区域进行自动隔离处理,使故障扩大得到有效预防,并使停电范围缩小[2]。同时,基于故障隔离处理之后,系统能够自动或者手动快速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使停电时间缩短,进一步提升供电的可靠性。此外,在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运行期间,对电网电压、频率进行实时监测、调整,能够使用户端电压及频率的稳定性得到保障,进而使供电质量提升。在对电压闪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基础上,可以减少用户设备受到的干扰及损害,进一步提升供电质量。

(二)有助于降低电力系统配电网的运营成本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监测,可以使人工巡检工作量减少,使人力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与此同时,在分析配电网运行数据的基础上,有助于配电网运行决策方案的优化,对负荷合理安排,对变压器分接头合理调整等,以此使损耗降低,促进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在对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基础上,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以此使设备使用寿命延长,降低设备更换成本。

(三)有助于提升系统应急响应能力及管理水平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运行期间,能够快速响应故障,使故障处理时间缩短,进而使系统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同时,基于紧急状态条件下,系统启动远程操作的基础上,比如对电源进行远程切换,或者远程调整负荷等,能够使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提升。此外,配电网自动化可以集成各项信息,包括配电网实时、离线以及用户信息等,使管理者获得全面、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为决策分析提供有效参考[3]。利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还能够使配电网智能化管理目标有效实现,进一步使电力系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原则分析

(一)适应性原则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方案的提出、建设、运行,需符合适应性基本原则,即与当地或电力工程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情况相符,并结合用户需求、经济条件,投入充足的建设资金,使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体现出合理性的特点,并保证其建设水平和当地实际需求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因国内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晚,所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需和当前配电网现状相符,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使其自动化运行的适应程度提升,进而提升自动化运行质量及安全性[4]。

(二)可靠性及安全性原则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其目的是提升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因此需遵循可靠性基本原则,落实可靠性原则设计电源,同时规范布局相关设备,加强设备管理,使电网自动化运行期间故障、异常问题减少发生,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电力资源,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并使电网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为确保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的安全性,减少故障及风险问题的发生,还需遵循安全性基本原则[5]。其间,有必要优化配电网网络设计,加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监管,使电网安全得到有效保证,进一步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