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化分析的数据驱动方法研究
作者 李晓艳 马进财 甘寿成 陈佳鑫 赵云鹏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数据驱动方法;预测模型;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激增,新能源电力产业蓬勃发展。青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青海省电力总装机7 190.4万千瓦(含储能208.1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6%(发电量占比84%),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70.7%(发电量占比45%),均居全国前列。然而,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与波动性,给电力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传统电力交易模式难以适应新能源电力的特性。在此背景下,推进青海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化,利用数据驱动方法挖掘电力数据价值,对提升市场效率、保障电力供需平衡意义重大。数据驱动方法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精准预测新能源电力交易价格走势、优化供需匹配、制定科学交易策略,为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一、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发展迅猛。2021—2024年期间,新能源省内上网呈现“量价双升”态势。2021年新能源省内平均上网电价0.183元/千瓦时,上网电量339亿千瓦时;到2024年一季度,省内平均上网电价涨至0.237元/千瓦时,上网电量达127亿千瓦时,2021—2024年上网电价累计涨幅达29.5%。在交易机制方面,交易组织方式多样,包括双边协商、集中交易(含集中竞价交易、滚动撮合交易和挂牌交易3种形式)。市场主体涵盖10千伏及以上电力用户、单机容量30兆瓦及以上且单体50兆瓦以上水电站(特定电站除外)、集中并网光伏及风电企业等。但目前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交易价格方面,受新能源发电特性及市场供需动态变化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增加了市场主体决策难度;供需匹配上,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导致发电与用电需求难以实时精准匹配,部分时段出现电力过剩或短缺情况;交易策略制定时,市场主体因缺乏对市场全面、准确的预判,难以制定最优交易策略,影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2]。

二、数据驱动方法在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一)数据获取与处理

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数据来源广泛,包括新能源发电站的实时发电数据;电网的输电数据,涵盖输电线路损耗、输电容量利用情况;电力用户的用电数据,包含不同行业、不同时段的用电量等。获取这些数据后,面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可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对于缺失值,根据数据特征,若为时间序列数据,可利用线性插值法、三次样条插值法等进行填补;对于错误值和异常值,通过设定合理阈值范围,结合数据分布特征进行识别与修正。数据标准化同样关键,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统一到相同尺度,如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为后续分析与建模奠定基础[3]。

在数据标准化中,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统一量纲,其计算如公式(1)所示:

Z=X-μσ(1)

其中,Z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为原始数据,μ为数据的均值,σ为数据的标准差。通过公式(1),可使数据标准差为1,均值为0,为后续分析建模打基础。

(二)新能源电力交易市场的预测模型

1.短期交易价格预测

以近5年(2020—2024年)青海新能源电力市场历史交易价格数据构建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价格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初始序列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平稳性改善。在确定模型的自回归阶数p和移动平均阶数q时,通常利用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通过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等来选择最优的p和q[4]。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