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光伏组件;安装技术;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比重逐年稳步上升,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作用。光伏组件作为光伏电站核心构成部分,其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总体发电效益和光伏系统运行效能。光伏组件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发电效率与系统寿命,但现场施工中,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系统效率损失、安全隐患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全面完善光伏组件安装技术标准,强化施工质量控制力度,提升光伏电站建设水平,保障投资收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光伏组件安装难点
(一)现场环境恶劣
光伏电站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基于降低土地成本和解决阴影遮蔽问题,光伏电站主要建设在远离城市区域、具备良好日照条件的荒野区域。从施工角度来看,现场环境较为恶劣,地形复杂,局部存在不良地质问题,周边交通条件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光伏组件安装难度[1]。
(二)安装精度高
光伏组件安装精度要高于汇流箱、逆变器等其他光伏电站组成部分,安装质量与光伏系统运行工况密切相关。例如,在光伏组件装配环节,施工人员要严格遵循施工规范,约束自身操作行为,禁止出现错误操作问题,同时也要综合分析项目所处区域纬度、季节等环境因素,反复验算光伏组件的方位角、倾角是否正确,并使用水准仪等精密仪器,反复测量校正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和位置。
(三)设备易受损
光伏组件属于内部结构较为精密的电子器件,光伏组件运输、现场堆放和安装期间容易受到车辆颠簸、环境侵蚀、外力碰撞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故障失效问题,甚至引发热斑、隐裂等质量问题。为保证光伏组件安装质量,除全程监控现场施工过程外,还应采取运输管理、入场检验等措施,禁止安装存在质量缺陷的光伏组件。
二、光伏组件安装技术及操作要点
(一)基础支架验收
提前检验基础结构、光伏支架的质量状况,消除质量隐患。对于基础结构,要严格检验坐标位置、外形尺寸、平面水平度、垂直度和预埋地脚螺栓位置,选用经纬仪、水准仪、水平尺等仪器工具,将基础结构平面位置偏差控制在20 mm内,水平度全长偏差和垂直度全高偏差控制在10 mm内,预埋地脚螺栓中心位置偏差控制在2 mm内[2]。同时,检查基础结构表观质量、强度和验算承载性能是否达标。对于光伏支架,以支架稳定程度、垂直度、紧固度、顶面标高、组件安装面平整度作为验收内容。如果光伏组件总体重量过大,还应对光伏支架进行加固处理,预防后续出现支架倾覆问题,具体可选择加装单道或多道斜梁。
(二)光伏组件运输
光伏组件运输环节,提前在施工现场规划堆放场地,对场地进行硬化平整处理,修建临时排水设施,清扫垃圾杂物,并搭设遮阳挡棚和防雨棚,禁止光伏组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或是因浸水潮湿而故障失效。完成准备工作后,即可组织开展光伏组件运输作业,在现场配备平板拖车作为运输工具,按照轻拿轻放原则,严格控制光伏组件拿起放下的力度,禁止因蛮力搬运而导致光伏组件变形受损。光伏组件运至施工现场后,按照正面朝上的状态,水平放置光伏组件,禁止组件保持悬空状态或是斜放状态,检查光伏组件堆放层数、堆放高度是否超标,也不得出现拉拽电池板引出线的问题。如果场地运输条件复杂,需要人力搬运光伏组件,或场内运输期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颠簸碰撞问题,则可采用新推出的无人机运输技术。准备具备一定载重能力的无人机,根据无人机载重能力和光伏组件重量确定单次搬运数量,搬运期间始终保持无人机稳定飞行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