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杨咏新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技术防护

引言

电力系统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各项基础设施提供能源和动力保障,切实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成为推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输配电事业得以高质量、低能耗发展。但在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安全风险,诸如管理系统被网络攻击、生产运行数据被窃取、管理服务器不明原因瘫痪等,给生产运营带来较大挑战[1]。因此,构建全面稳定的安全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从技术端来看,信息化电力管理体系构建势在必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提高运行端安全防护系数,可保持持续稳定高效运行,有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一、电力系统信息化安全体系构建概念

电力系统信息化体系构建,指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组织建立能够覆盖多层面的信息防护体系。构建的系统包括安全策略、架构搭配、技术措施、维护保养等多个方面,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保密、完整[2]。电力系统这一领域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充分考虑行业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营这一特点。电力信息化安全体系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全面系统性,能够涵盖所有部门的信息资产和业务流程;二是动态可控性,能够对瞬息万变的运营数据实施常态化管理,让终端数据时刻处于可观测范围内;三是可操作性,各项安全措施的实施以及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能够有序进行,在安全投入和风险管控之间能够达到一个均衡的临界值[3]。

二、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的。从系统全局着手,全面考量各个环节的安全需求,构建全面的安全框架和技术策略。于组织架构中,要构建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层面,分工明确,夯实责任。在技术实施中,要实现各安全子系统间的协调统一,重点规避安全短板。整体性原则在安全与业务的融合上也有所体现。信息安全措施应该与业务流程全面结合,不能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4]。比如,在自动化框架调配中,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必须系统考虑框架的实时性,保证电力调度的时效性。

(二)等级保护原则

等级保护是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构建的关键原则。按照《网络安全法》和电力行业标准规范,必须对信息框架实行分级保护。一是要对电力系统的各种信息资产进行辨识和归类,评价其关键程度和风险安全程度。二是按照资产等级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能量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应当落实最高级别的如物理隔离、多重认证、实时监控等安全防护措施。对于一般业务系统,必须采取相对简化的安全措施,让安全投入和防护效果平衡制约[5]。

(三)持续改进原则

信息安全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安全形势的变化,原有的防护措施可能不再有效。因此,需要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持续改进还包括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和事后分析。当发生安全事件时,不仅要及时处置,还要深入分析事件原因,完善防护措施。同时,要建立安全知识库,积累防护经验,提升整体安全水平。

三、影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原因分析

(一)技术因素

影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技术因素。一是电力系统采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存在设计短板或配置缺陷等问题。例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中的通信协议经常缺少足够的安全认证机制,容易遭受中间人攻击。二是新兴技术的应用也造成了新的风险安全。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提升系统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攻击面。三是安全防护技术更新落后也是关键因素。一些电力企业由于预算缺陷或技术短板,未能及时升级安全设备,造成防护能力滞后于威胁发展[6]。

(二)管理因素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管理是关键环节。多数电力企业在信息安全建设中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这一情况较为普遍。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