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诊断与智能预警研究
作者 李科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关键词】发电厂;继电保护;故障诊断;智能预警;支持向量机

引言

电力系统的日趋庞大、复杂使得发电厂的继电保护装置越发具有智能化与数字化的特点,运行中显现出高动态性、多样性。人工巡检、整定故障诊断机制导致无法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容易出现反应滞后、误报的现象。近几年,相关研究主要从继电保护故障机理、数据驱动诊断到智能预警开展,但存在的问题源于多源数据集成及工程实际适应性。本文以继电保护装置全过程的智能监测为重点,提出多维特征融合与智能预警的方法,以期提升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和运行管理水平。

一、发电厂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特性与故障机理分析

(一)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特性分析

继电保护装置作为发电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其运行特性主要体现为高灵敏度、快速动作、良好的选择性与可靠性。装置通过对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能在毫秒级内准确识别系统故障并发出跳闸指令,切除故障元件,防止事故扩大。同时,其具备完善的自检和故障记录功能,可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历史数据追溯。在抗干扰方面,继电保护装置通过滤波、冗余设计及通信隔离技术,有效抵御电磁干扰和误动作,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是发电厂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核心技术装备[1]。

(二)故障机理与关键影响因素

故障机理受电气特性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

(1)电气量异常。系统短路时非周期分量导致CT饱和,使保护感受到的二次电流失真,距离保护测量圆特性偏移;20 kV系统非全相运行时,负序电流持续时间超10 s会引发转子表面灼伤。

(2)环境应力。保护装置长期运行于温度大于55℃、湿度大于85% RH的环境中,会加速电子元件老化,导致采样精度下降;振动幅值大于5 g时,内部连接器松动引发数据传输异常。

(3)设计缺陷。380 V系统中,零序保护整定值与负荷电流交叉重叠,易受谐波干扰误动;二次回路中,热工与保护直流电源并联(阻抗小于100 Ω)会引发接地故障时的误报警。

二、多源数据采集与特征构建

(一)数据采集架构设计

为实现继电保护装置故障的智能诊断与预警,系统采用“现场端采集—边缘网关预处理—中心平台汇聚”的三级结构。在现场层,通过高精度电参量采集模块(采样频率大于等于10 kHz)获取电压、电流、频率、相位等实时工况数据,并集成保护装置内部故障记录、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of Event,SOE)、告警日志等信息;边缘层部署工业级边缘计算网关,具备数据过滤、格式转换、特征提取等功能,实现数据的局部实时处理与初步融合,降低通信带宽压力;平台层通过安全协议将数据上传至主站服务器,支持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电能管理等系统互联互通,为后续的建模分析与预警算法提供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支撑。

(二)信号预处理与异常剔除

为提升继电保护装置故障诊断的数据质量,系统在边缘层引入多级信号预处理与异常剔除机制,以适应复杂电气扰动特征及环境干扰影响,通过滑动窗口滤波抑制随机噪声,窗口长度N=11,对500 kV线路电流信号滤波后,信噪比提升15 dB。针对继电保护过程中常见的暂态干扰,采用Daubechies4小波对电压信号进行5层小波分解,并使用软阈值函数进行去噪处理,使20 kV系统电压畸变率从8%降至2%以下。为识别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异常和孤立干扰点,在边缘计算网关中集成孤立森林算法,计算每个样本点到其第k近邻的平均路径长度,当异常得分函数大于0.8时标记为异常,剔除380 V系统中0.5%的脉冲干扰点[2],提升后续特征提取与建模算法的准确性,为智能预警模型提供清洁、可靠的数据输入。

(三)多尺度特征提取

结合所构建的高频、多源数据采集架构,建立了融合时域、频域及时频域的多尺度特征提取体系,以全面捕获装置故障的复杂特征。(1)时域特征通过计算电流波形的峭度和偏态系数反映其畸变程度,正常状态下峭度接近3,短路故障时明显升高;偏态系数接近0表明电流波形对称,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饱和或异常负载导致偏态系数显著偏离零,提示异常运行。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5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